最近在看一档相亲节目,《中国式相亲》,去年的这个时候很火,金星姐姐卖力的做着红娘促成着嘉宾牵手,标志动作的兰花指。我不评价节目,亦不评价别人的爱情,我不是一个对相亲类节目感兴趣的人,其实看这档节目是为了看他们的父母,家人,爱。有一集中一个23岁男孩表白40岁的单身妈妈,男生说因为年少时母爱的缺失让他从小故作坚强,看似叛逆的选择其实是对母爱的渴望。情感缺失是当前很多人的通病,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丁克主义,独身主义,暴力行为,私生活混乱,比比皆是。成长的过程中你越缺失什么,就会越渴望什么,或者越抵触什么。这种强烈极端的主观意愿让人生观踏上了一条非主流之路。
想来这辈子听过的最幸福的话就是:我从小就幸福。估计这句话写完会有很多人嗤笑吧,谁不是从小就幸福呢?尤其我们这一辈人,多半独生子女,生活优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没有太多的苦难,恐怕做过最难的事情就是读书时期的高数题了吧。但其实真的是这样么?衣食无忧并不代表真的就幸福。小时侯父母很忙,每天上学放学都是自己脖子上戴着钥匙开门关门,那个时候最羡慕的别的小孩子放学有人接,可以拉着爸妈的手过马路,说说笑笑一路边走边聊,“今天上课学的怎么样?”“和同学相处的怎么样?”“老师对你好不好?”那种关心与关爱当时想来累赘,贪玩时不耐烦的回复,叛逆时觉得被控制,但现在想来却满满都是牵挂的爱。以前觉得独立蛮好,不受束缚,不麻烦别人,小时候像个小大人,长大了少年老成,在同龄人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疯疯傻傻的时候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有的大小决定都是一个人做,小到今天吃什么,大到从事哪个行业,定居哪个城市,不用违背自己的意愿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迎合不喜欢的人。可是漂泊很多年以后,却又不禁在某个加班到凌晨的深夜感到太过独立不是一件好的事。因为独立,所以没有人关注你累不累,安不安全,开不开心,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缺乏什么,所有的人都以为你可以自己很好的解决所有的事情;因为独立,所以愈发有掌控欲望,同时在绝对主见和渴望协同帮助中成为拧巴结合体。久而久之,这种情感的缺失致使性格变得愈发古怪,偏执,悲观,怀疑人生。前段时间和一个许久不见的老友吃饭,我习惯性的买单打击了男生的绅士品格,老友很尴尬,我还在为自己的自主自强男女平等不为别人找麻烦添负担而据理力争,其实只有我自己明白,不过是因为长期缺乏小女生被那种被照顾被关爱的后遗症吧。
最近沸沸扬扬的北大生控诉父母的事件博得了一众网友的同情,引发了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批判。我也相信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家庭暴力并不只是简单粗暴的斗殴行为,感情暴力才是最致命的。多少情侣在冷战中分手,多少家庭在长期的缺乏沟通中出轨破碎,多少子女在父母不平等待遇中勾心斗角家宅不宁。情感缺失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走着走着就散了,渐行渐远。像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把每一个人变成一只狂躁的狮子,一触即发。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阳光下他们他们坚强独立,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可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夜幕来临时内心的恐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表达错的爱。那些说不出的失落盘桓在最深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工作的压力与不如意可以疏解,但家庭的情感缺失会产生致命的危害,阴影挥之不去,代代影响。
我总在最失落的时候选择一个新的城市放飞,也许只是安静的睡几天,呼吸陌生的空气,感受陌生的环境,体验美食的欢愉。这种错位心理让我在陌生的地方会自然而然变得内心极其强大,忘却所有的情绪,像一只刺猬竖起浑身的刺,既然陌生,无谓缺失,短暂休整,满血复活,重新出发。
愿世间有这样一种灵丹妙药,可以医治所有的情感缺失,不再让“缺爱”这样调侃才会遇到的词汇真实的影响着家庭团结人生方向,漫漫人生路,且行且珍惜。
我这里天快要黑了
那里呢
我这里天气凉凉的
那里呢
我这里一切都变了
我变的懂事了
我又开始写日记了
而那你呢
我这里天快要亮了
那里呢
我这里天气很炎热
那里呢
我这里一切都变了
我变的不哭了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