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火了,大概隐约有一部分原因是书的作者自杀了,彼时作者的父母出来说,其实这本书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改编的,真让人无限唏嘘:多年苦痛无人问,一朝赴死天下闻。
如果没有大致了解过书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乍一看书名,会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少女的青涩而甜美的初恋。然而看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书中描述了一个充满压抑、绝望、悲伤、无可救赎的故事。全书充满了各式的隐喻,比喻越美好,现实越残酷,每一个隐喻都是一个残忍的真实现场。
书的第一部分称为“乐园”。主要交代了主人公房思琪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及主要人物关系。相对于后面部分比较沉重的描写,第一部分的描写相对轻松,作者对动词的使用之精妙,让你不禁会感慨,作者可真是个妙人啊。其中隐喻的拿捏到位,很多细节的处理和描写非常生动,时常让我想起现在视频中流行的弹幕,也不难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内心细腻,对生活观察入微的人。而在第一部分即将结尾的时候,情节急转直下,告诉我们一切表面的美好都是假象,那个叫房思琪的小女孩,在13岁第一被老师诱奸时,就已经死了。
在书的第二部分“失乐园”中详细的描述了房思琪是如何度过这一场长达5年之久的非人生活。由于家庭教育对其修养和自尊的要求,事情发生后,年幼的她不知道如何求助;由于父母的偏见和错误的观念,在她试探性的想与母亲沟通此事时,得到了负面的反馈,她不得不接受,在这场教育中,父母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于是,她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勉力的活下去——麻痹自己,说服自己是爱老师的,因此做这种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老师却一次次残暴的打破她勉强建立起的种种幻想,少女的内心敏感而又脆弱,深爱文学的她有一套自我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的追求,而老师就这样以文学与“爱”的名义疯狂的践踏着她的价值观。她只能藉由文学而活着,最终却被说成因为读书太多而疯了。
这类悲剧的产生,有太多复杂的因素。社会法律制度的问题、传统文化对此讳莫如深、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等。而在这类事件里面,弱势者和受害者就是原罪,“你为什么不反抗?如果你不想要,为什么还会有第二次?你拿了他多少好处?是不是你的穿着暴露、行为举止不检点而诱惑了他?你是不是想从中获得什么好处?”面对键盘侠们的种种诘问,房思琪们只能坠入深渊。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们,想想你们为这些悲剧做了什么,老师是刽子手,而你们是帮凶!正是因为你们的这些想法,加害者们才会更加的肆无忌惮,而受害者们也更加的孤立无援。
看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去网上搜寻了一些关于作者的信息。能搜到的有效信息其实并不多,但大致能拼凑出一个人物形象——人人道她敏感脆弱,而我看到的却是一个通透、勇敢、善良的人啊。她想要做出改变,想要帮助更多的人,想让更多人知道这种悲剧下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符号。奈何她连自己都救赎不了。
2016年林奕含结婚了。在每个女生都幻想过的完美婚礼上,没有俗套的海誓山盟、甜言蜜语,她说下了这样的话:
“如果今天婚礼我可以成为一个‘新人’,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对他人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我想要成为可以实质上帮助精神病去污名的人。”
她深知社会大众对精神病的误解,以及多年来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这也是她寻求改变和想要帮助他人的一部分。
书的最后,作者借角色伊纹之口说出了自己写本书的目的: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你可以写一本生气的书。你想想,能看到你的书的人是多么幸运,他们不用接触,就可以看到世界的背面。”
都9102年了,晚清那些主张开民智的维新变法的志士们大概也没有想到,这一场开民智的变革会如此的艰巨而又漫长。难怪有人会说,房思琪,你要有良知,但不要太善良,这个世界,还不配。《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房思琪最后疯了,却活了下来,而现实中的林奕含,在勇敢的抗争之后,最终只能选择用自杀来对抗这个世界。感谢她的勇敢——把自己的苦痛写成书,为民间,也为庙堂带来了那些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