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别人帮助的过程里,一定遇到双方理念不一致,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可,初心被质疑,甚至有时候,感觉到被冒犯、被看轻、被笑话,感受到委屈、屈辱、羞耻。(轻一点的难为情,则非常普遍)
咱们都不喜欢被拒绝。不喜欢到什么地步呢?宁可不求助。因为不求助,就不会被拒绝。
但是所谓的“冒犯”、“委屈”,主要是自我判定。是的,有生理基础,有对应的激素、脑电波这样的物质基础,但是依然主要是自我判定。
既然是“感觉”,是“自我”判定,就可以慢慢调整。
为了更高效率的社会协作,需要更多地摊牌、交心,这会暴露自己的弱点。 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违反进化的自我保护,反人性。需要慢慢调整自己的认知。
调整很难。但是,值得。
为了一个值得的目标,能写到追悼词里的那种目标,我应该竭尽全力。不只是“使尽我一个人的全力”,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到今天为止,我依然不能顺畅运用,但是还好,我目前没有放弃,正在尝试打破自己。
如果您也曾经把某些对话定义为“艰难对话”,您懂我说的这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