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因为要参加简书的日更,为了能够持续地有素材可写,我决定选择一本书,读完每一章节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总结的思路大概是:总结书里的内容并加上自己感悟。
我选择的是俞敏洪老师出版的《我曾都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
我想通过这本书去深入了解新东方如何从一个小培训班成为美国上市公司的历程。
今天更新书里的第二节,见标题。
正文:
原因一、俞老师自身高分通过托福和GRE考试,对这两个考试自然是非常熟悉。(昨天更新的文章里已写到)
原因二、想通过参加英语考试,能够出国的生源比纯粹学英语的生源要充足。在当时俞老师觉得出国的人会越来越多,出国考试培训将会变成一个热门培训。有充分的市场需求。
原因三、这两个考试特别难,因为教GRE的基本要求是词汇量得在2万左右,当时没有多少人能掌握这么庞大的词汇量。而俞老师在上大学时,因为生病住了一年院,在那一年时间里,他边读书边背单词,在大学毕业时,已经掌握了接近2万词汇。
如果换成是我,躺在医院一年,大部分时间就是睡觉和刷手机吧。
果然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自律而又优秀的人和普通人的差距就在平时日常中一点点拉大了。
真正能让你走远的,是自律积极和勤奋。
同时,俞老师有在北大有6年的教学经验,面对的都是一流学子,他得做好时时能接受学生的挑战,他的英语水平自然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两点体现了俞老师能力的市场稀缺性和竞争力。
与优秀者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因四:他的生源都来自一流的学府,这些学生自身基础本就足够好,出国概率高,这样可以给他打下很好的口碑,同时,也有助于俞老师出国后结交朋友。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
此时的俞老师,开办英语培训班的目的,还是为攒够钱,为将来出国做准备。可见在80年代,出国镀金对国人有着多么强烈的吸引力,今时不同往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