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意: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仁是什么呢?本着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方针,孔子针对颜渊这个最合自己心意的弟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
而何为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指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私欲,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自觉遵守礼的规定,从而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潜在的道德约束,是表里如一的一种体现:仁是内在涵养,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在孔子学说中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认为一个心怀仁德的人,在行事或思考时,习惯性地会去驱除内心的私欲,从而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不被自己的私欲拖累,克制自己,遵守一定的准则,实际上也就是遵从了礼仪,本质上也就是实现了仁。
而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孔子列出了简单的“四勿”: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不符合礼的事情,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其实主要的在于前两条,不看不听了自然就不会说什么也不会有什么动作。如果不小心看到听到自己不该看到不该听到的,也要管好自己的嘴不乱说话。
突然想到古装剧里动辄就因听到了看到了某些阴暗龌龊,不只是自己丢掉了性命,往往连带家人也丢掉了性命。结局很是惨痛。现代社会其实也一样,要管好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好奇害死猫!
能切实地做到这四条,实在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呢。
毫无疑问,颜回是个好学生,很能听进去老师的教诲,马上表示自己虽然不聪慧,但肯定能够遵照老师教导的做,去除私欲,遵从礼仪,保持初心,以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