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早上,沂蒙佳苑发生了一起中学生跳楼事件,一个15岁的花季少女在开学第一天早上从18楼跳下,不幸身亡。
事发后,除了“好心疼,父母该怎么活呀”的感慨之外,还有很多人在抱怨中国教育完蛋了,还有很多人在后怕曾经逼过孩子做作业,说以后再也不逼孩子学习了,还有很多人在感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
在事发后的半天里,至少有五个网友私下对我说:“你要好好地骂一骂学校,现在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我在面对网友的时候都没有直接表态,我只是说:“我的观点或许和别人有些不一样。”
我的观点到底有哪些和别人不一样呢?我一一来细说:
【一】
我认为,如果什么事都要去骂学校骂老师,这不是在帮助或拯救我们的孩子,而是在把老师往死路上推
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多了,说给孩子压力大;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少了,说老师没责任心;老师不给孩子布置作业,家长又说这老师是不是不想干了……
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好呢?
我在浙江时,曾在一次聚会中对几个当老师的朋友开玩笑说:你们的工作应该分块进行,希望有作业的家长,去你们那里登记,你们就给他们的孩子布置作业;不希望有作业的家长,也去你们那里登记,你们就别给他们的孩子布置作业;只关心孩子快不快乐,而不愿意孩子承担包括学习在内的任何压力的家长,也去你们那里登记,你们上课时就给他们集中到教室后面去,只要不吵闹,他们爱咋咋滴。
老师们都哈哈大笑,说真恨不得这样做。
当然,这是开玩笑,但玩笑之中也藏着真理:孩子除了是老师的学生,更是家长的孩子,更是你们这个家庭的未来,你们自己都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凭啥要老师来一肩挑,挑得稍有点瑕疵还要挨家长的骂,何苦呢?
所以,对于这件事,我是不会写文章去骂学校或骂老师的。不管作业多少,反正会做作业的孩子都会去完成作业;不会去做作业的孩子,反正不管作业多少也不会去做作业,反正老师也不敢怎么样。所以无论作业多少,无论能不能完成作业,都不太会有孩子因为作业而跳楼。
【二】
这起跳楼事件,引发网友们最普遍的一个疑问就是“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
对于这个疑问,我是一直有自己的观点的。
我们这个国家,原本是有我们自己非常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和教育方式的,韩非子就曾说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民间也有“棍棒之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这样的谚语。
“棍棒教育”也就是“惩罚教育”,是最科学也是最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它适用于全世界人类,甚至适用于动物驯化。
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特别是这些年来“所谓的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盛行,中国5000年的教育理念居然在瞬间被彻底瓦解了。书籍、报纸、电视、讲座、公众号、朋友圈……到处都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尊重出来的”这类论调,还动不动就国外的家长是怎么样赞美怎么样尊重孩子的,让人觉得国外的家长就是不骂孩子不打孩子的。
其实,哪怕是先进国家的家长,他们照样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选择批评甚至是体罚孩子。比如“打手掌、打屁股”,这些在国外都是普遍存在的。
我有一次在浙江大学参加活动的时候,就亲眼看见一个美国教授拿着小木棍打孩子的手掌,因为孩子把画笔涂到了墙上;我曾亲眼在西湖边看见一个老外惩罚一个走进绿花带里去的孩子,那个孩子当时才刚刚会走路的样子,而他的父亲一把把他提了出来,然后用手掌打孩子的屁股。孩子的母亲和外婆奶奶之类的人吧,都站在一边看着,根本不说话,更不阻拦
如果是中国人,恐怕这群妈妈、外婆、奶奶全都要围过去阻止了吧。
我们总是以为外国人不会批评和体罚孩子,这是完全错误的,但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错误认知呢?因为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适当体罚”理解成“虐待孩子”。
“适当体罚”和“虐待孩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如我出于尊重和友好而递给你一支香烟,你却说我想要蓄意谋杀,但“尊重递烟”和“蓄意谋杀”显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美国为例,美国禁止虐待儿童,但并没有禁止适当体罚,而我们老祖宗所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是指“用棍棒虐待孩子”,而是“适当体罚”。
教育,不管是知识还是人格,都是人类精神的全面塑造,是塑造就意味着要形成记忆,只有形成记忆,才能形成辨识规律,什么东西在人类精神塑造上最能让人形成记忆
——是痛感,身体的痛感。
棍棒教育和适当体罚,这不是虐待,而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痛感,让痛感促进孩子形成辨识规律:小错给小痛,大错给大痛。
马戏团的驯兽师为什么一手拿零食,一手拿鞭子?
因为,零食是奖励,鞭子是惩罚。做得不好,会有惩罚;做得好,会有奖励。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只狮子学会踩皮球。
如果只有零食而没有鞭子,狮子能不能学会踩皮球?不仅不会,它甚至会因为你没有及时扔零食而发火向你扑来——
这与人类孩子的精神塑造是何其相似,当一个孩子将拳头挥向他的妈妈或奶奶时,并不是因为孩子天生暴戾,而是因为,那是一头向来只有零食而没有皮鞭的狮子。
【三】
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育财富,正在被外国人拿走并执行起来,而我们呢,却在一些虚构的“伪学说”中不断走向错误
我为什么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尊重出来的”这类论调称为“伪学说”?
我曾在一次讲座中听到一个专家说:“孩子喜欢钻到床底下是因为寻找自我空间,所以家长不能批评他,否则会伤害到他,家长应该要尊重孩子这样的做法,要给他这样的自我空间。”
我当时很想站起来问专家:“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不能尊重的呢?都要这样尊重和理解,那么家长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家长教育孩子不能钻到床底下,这样会破坏他寻找自我空间的能动性,那么家长还有什么可以教育的?家长什么都不教育,你会不会又说做家长的不能不管孩子?”
当然,出于面子,我没有站起来提问,只是站起来离开了,而更多听讲座的人,都像是在听唐僧讲经的信徒,虔诚地听着,虔诚地记录着……
仅此一堂课,世界上就会增加100个这样的家庭:当他们的孩子钻到床底下去的时候,他们会出于“理解和尊重”而不加阻挠和干涉以及教育,甚至会赞美孩子“宝贝真能干,懂得寻找自我空间了”。
那么,当这个宝贝孩子长到18岁,他要去抢银行了,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做?宝贝,棒棒哒,懂得抢银行了!
是这样子吗?事实上,到那时候,你就没法管了,因为你说一个“不”字,孩子就会认为你阻碍了他,伤害了他,他就会像一头狮子一样扑向你。
上海一个40岁的大汉,因为老妈不给他钱花,就在街头暴打他那六七十岁的老妈。大汉固然可恨,但本质上这是老妈自己一手造成的。表面上,老妈很可怜,但其实是她一直在害人害己——没有如果她不是这样的教育,孩子不会成为这样的孩子,她也不会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因为她从孩子一出生就对孩子有求必应,不上班没关系,妈养你,没有钱没关系,妈给你……
直到她养不起她那已经40多岁的孩子了,直到她没钱给她那已经40多岁的孩子了,她才开始选择不给钱,但她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要不给钱,她那吸了她一辈子血的孩子就会对她大打出手。
【四】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尊重出来的”,这所有的一切根本不是欧美或其他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
专家学者需要通过卖书和办讲座而获取名利,那么他在某个方面必定就要有所创新,所以当这些断章取义、以点盖面的东西,比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尊重出来的”,当这些论调被冠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标签之后,这些几乎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完全相悖的东西居然摇身一变,被人们奉为真理流传开来了,我们也就糊里糊涂地开始在家里执行起来了——
孩子不想干活,这是有独立判断,要赞美
孩子不愿听话,这是有独立见解,要赞美;
孩子做错事情,这是有行动特质,也要赞美……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尊重出来的”,那只是我们的一些专家和学者,根据“部分存在的现象”与“部分合理的理念”而搓揉加工出来的骗人的东西,准确地说,那只是一个由专家学者们为了赚钱而加工出来的一个“产品”。
比如于丹,她经常在电视上讲“每个人都要拥有唾面自干的胸襟”,但是你走过去给她“唾面”一下试试看,你看于丹会不会让脸上的口水“自干”?
她不会的。她会立刻叫保安,她会马上叫警察,她会起诉你,她会尽一切可能让你受到法律范围内可以受到的惩罚。
所以,“每个人都要拥有唾面自干的胸襟”只是于丹向人们兜售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除了适用于极度懦弱的弱者之外,不适用任何人群,包括于丹自己。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唯利是图的学者专家就迎合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特点而做出来很多产品,比如很多的养生知识讲座,家庭关系讲座,学习如何做父母的讲座……结合实践听一听,当然有好处,但如果太认真,你就输了。
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从小就会因为做错事情而受到相应的批评和惩罚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正常的、坚强的人,也最能理解对错,而做错事情从来不会受到批评甚至还会受到“赞美”和“尊重”的孩子,长大后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错,因为他从来没有因为做错事情而受到过批评和责罚,就像那个在街头暴打老母亲的汉子,他又怎么可能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我年轻的时候,在杭州有个朋友。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他的孩子6岁。每次我们一起到饭店里吃饭,他的孩子总要让服务员抱抱,然后在“调皮”和“可爱”的掩饰下,笑嘻嘻色咪咪地摸人家服务员的乳房,当然大多数服务员都不好意思说破,奇怪的是孩子的家长明明看在眼里,但却视而不见,根本不给予教育和警告。后来,在孩子13岁的时候,他居然去摸女老师的乳房,女老师打了他一巴掌,我那朋友还和她老婆一起冲到学校去闹,朋友的老婆还骂女老师说:“你奶子是金子做的呀,摸一下又不会死……”
这个逻辑很奇怪,什么叫“摸一下又不会死”,我很想建议我那朋友回家去问问他老婆,她的奶子到底让多少人摸过?简直莫名其妙。
2018年10月,我从一些旧友的口中听说,那小子已经坐牢去了,犯的是强奸罪。按记忆去算,那小子现在应该是23岁了。我很想知道开庭宣判的时候,他妈妈有没有在法院里对着受害人喊:“强jian你一下怎么了,你的bi是金子做的呀,强jian你一下又不会死!”
每一个骄纵跋扈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无度纵容的父母。这是我一直说的话。
我相信,如果那小子在6岁第一次摸女服务员的乳房时,父母立刻对他施以批评教育甚至是适当体罚,那么这个孩子是不会走进监狱的,因为那样他会知道摸别人乳房是错的,强奸别人是错的,而不是不把乳房给他摸的人错了,也不是不让他强奸的人错了
【六
心胸这个词,经常被我们提到,但很多人不知道心胸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只会在“无能为力”或“无力对抗”的时候,用“心胸”两个字来自我安慰。
当然,这种自我安慰也是好的,但我想说的是,“心胸”并不是这么简单。
心胸大的人,豁达,开朗,快乐;而心胸小的人,容易记仇,喜欢埋怨,喜欢报复,甚至很享受报复所带来的快感。
我在浙江时,曾办过很多年的学生作文培训。有一次,两个小家伙打架,其中一个把另一个的笔给掰断了,放学后,大伙都接走了,只有那个受欺负的孩子,他的家长还没有来接他。我拿了几本书给他看,我自己就趴在讲台上打了一会儿瞌睡。后来迷迷糊糊,我听到有人进来,轻轻叫了我几声,但是我没能完全醒过来,也是在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那人问孩子为什么笔断了,也是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那人对孩子说:“他把你的笔弄断了你就没办法了?没用,看看他的桌洞里有没有笔,把他的笔也弄断。”
接着,我听到了一支笔被掰断的声响。
这时候我已经醒来了,但我不好意思睁开眼,我只能装睡,否则好像会很尴尬,直到对方叫我“陈老师,陈老师,我们走了”,我才假装被他们叫醒,然后和他们说再见。
他们离开以后,我买了两支笔,然后模仿小孩子的字迹写了两张纸条:“对不起,这是赔给你的。”然后夹在笔上,分别放进他们的桌洞里。
我为什么这样做,不在这次讨论的范围内,我要说的是“报复”。
这个妈妈为什么叫孩子掰断同学的笔?这就叫不能吃亏,吃亏了就要报复。教孩子学会报复,只能让孩子的心胸更狭窄,更加不会控制情绪。而这,恰恰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会吃亏的人。
我分享一段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正月初一晚上,我心情不错,就在“全民K歌”里唱了一首歌,然后发到了我们小区业主的微信群里。接着,有个同为小区业主的陌生网友说我“有毛病,得治”。这种直接了当的人身攻击,让我有点不开心,但我还是控制住了情绪,用比较平和的口吻问他“请问症状和药方分别是什么呢?”那人回复我说:“你是不是想找事?”
就这样,我们稍稍地吵了几句,后来我觉得没意思,就冷静地给了对方一个忠告说:“在公共场合说话要有分寸,不要什么话能伤害别人就捡什么话说,好了,话说到这里结束,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对方听后也很高兴地对我说“谢谢”,一场争论也就这样结束了。
我的儿子问我:“老爸,是他先说了那么不好听的话,但你为什么还要给他新年祝福呢?”
我是这样对我儿子说的:“除非他愿意和我一起参加一个有裁判的辩论会,那样我铁定可以取胜,否则,都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光靠心里那一口气,天下没有能吵赢的嘴,天下没有能打赢的架,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拿出一点心胸来给他一个新年的祝福,然后结束这场不会有人取胜的争论呢?
我儿子很有领悟。
我很感谢我自己,会在一些生活细节上给我的孩子一些良好的示范和教育。这一次,我教会了他什么是“胸襟”,我教会了他什么是“认输”,我教会了他什么是“率先示好的气度”。
反过来说,在这件事情里,我如果选择计较与报复呢?那么我就会教会我的孩子学会计较与报复——
我如果越吵越认真,最后和对方约起来到小区广场上打一架,我的孩子就会以为“只有打架才能解决问题”;
我如果越吵越气愤,第二天晚上悄悄往那户人家玻璃上扔一块石头去报复,我的孩子就会学会“用报复的方式发泄心里的那口气”。
【七】
我是在最后才来提“报复”这两个字的,在15岁的少女跳楼这件事情上,我为什么会提到“报复”这两个字呢?
“报复”和“跳楼”有关系吗?——绝对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甚至是直接的关系。
我并不清楚这个让人同情的家庭,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我也无意用我的文章来消费这场悲剧,所以我在这里郑重地做一下声明:我以下的文字,纯粹是出于事理逻辑,不是针对也不是评论包括当事家庭在内的任何家庭或个人
声明做过以后,我接着来说:
正如我在前面几段中所说的,因为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从来没有挨过批评,从来只有尊重和赞美,那么一个人就会变得异常脆弱,没有承受能力,也不会区分对错,没有是非观,再加上心胸狭窄,不擅长管理情绪,就很容易产生一种令人细思极恐的“报复心理”。
而当这种“报复心理”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这个“报复行为”就会有两种体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伤害他人,包括伤害甚至是杀害父母;第二种,就是杀害自己。
我在此前的很多年里,都把因为与家长闹口角而自杀的孩子归类为“以杀害自己的方式报复父母”——既然你们和我吵架,那我就去死,我死了,看你们痛不痛苦,看你们哭不哭,看你们后悔不后悔!
所以,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发现没有,这类孩子选择自杀的心理根源,并不是对生活的绝望,而是对父母的报复,他们的目的不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要父母感受到痛苦,要不惜代价的让父母感受到痛苦。什么叫不惜代价?就是只要能让父母感受到痛苦,他可以在无法管理和控制的情绪中,放弃自己的生命。
跳楼,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他们的手段,而选择这个手段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挨过批评,因为他们的心胸不够,因为他们无法控制情绪,因为他们在报复父母。
当内心的属性已经形成,跳楼其实已经是一种必然,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时间和空间——今天不跳,明天跳;这件事情不跳,下一件事情跳。
【八】
所以,是时候捡回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育财富了,不要被那些只为赚钱的专家学者们误导,欣赏和赞美是需要的,但在只有欣赏和赞美的环境里成长出来的孩子一定不是你想要的那个孩子,家长必须要学会给孩子挫折教育甚至是惩罚教育,也必须要学会容许甚至是鼓励学校老师对你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不要再迷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孩子是尊重出来的”这些歪理邪说了。
“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这是很有道理的,只有赞美而没有批评的父母,一定不会培养出真正坚强而优秀的孩子——无论他的考试成绩有多好。
或许会有人质疑说:“可是,会不会也有一种可能是经常挨父母的打骂,所以无法承受了才跳得楼呢?”
首先,我再强调一下,我们中国传统教育中所说的“棍棒”并不包括“虐待毒打”,而是给孩子适当的痛感以增强记忆;再次,过度的毒打肯定也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和逃避心理,会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做出一些寻短见的傻事也很有可能,所以这也需要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去秉承“棍棒教育”的核心——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适当的疼痛感,并不是家长随心所欲,把孩子当出气筒,心情不好就把孩子拎出来揍一顿。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小事。
我故意没有给孩子钱,也没有给他手机,让他去小区外面的超市给我买一包香烟。我让他和超市里的人说,我稍后会给老板娘发红包。他去了,也把香烟买回来了,但是他说“那个感觉很不好,那两个营业员商量了很久,还去问了老板,最后老板才让营业员把香烟给我了,像求人一样,像讨饭一样。”
听完儿子描述的感受,我心理非常高兴,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我不是为了要折磨他,我是为了让他学会承受和解决,拥有更强的办事能力。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更是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