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晨间日记·阅读笔记(20)

晨间日记·阅读笔记(20)

作者: 椰岛晓露 | 来源:发表于2024-07-06 16:32 被阅读0次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的一本家训。袁了凡原名叫作袁表,后来改名袁黄,了凡是他给自己取的号,意思是结束凡俗的生活。袁了凡是明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著作有二十几本,涉及到了农业、历法、军事、音乐、几何、佛学等等诸多领域,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本《了凡四训》。《了凡四训》被曾国藩列入了子侄们的必读书目,也影响了胡适、稻盛和夫等很多人。《了凡四训》的译者是费勇,他是学者,也是作家,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的博导。他的代表作包括:《不焦虑的活法:金刚经修心课》等等修心课系列,还有《人生真不如陶渊明那一杯酒》。

    《了凡四训》的价值在于把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与命理、风水相融汇,但它跨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费勇老师说,《了凡四训》回答的正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保平安;第二,如何获取功名利禄。那么更简单,我们可以把它合并成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的故事应始于一个修心改命的故事:袁了凡年轻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孔先生,这就是民间所说的那种神人。孔先生把他的命运算得清清楚楚,而且在多年里,无论大事小事都逐一应验了,所以全家人都很信奉这位孔先生;后来孔先生就推算了一下,说袁了凡只能活到五十三岁,而且膝下无子,就是绝后了。

    袁了凡听了这个话以后,就心如止水,觉得命运既然已经天注定了,那何必再努力什么呢?他就躺平了。到三十四岁那年,袁了凡到栖霞山去拜谒云谷禅师。这是一位大师,他在那里禅修。和云谷禅师相对而坐三天三夜,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个改变首先就体现在,他改了名字,叫了凡,意思是从凡俗之中得到了解脱,得到了大自在。从此他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了孩子,还活到了七十多岁。

    就在这次跟云谷禅师的见面中,袁了凡就去问他,说人的命运到底是不是天注定的。云谷禅师就说,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自己造作而成;而每个人的福报,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人的命运好坏离不开人的心,假如从心的层面上找寻,没有不感应的,求不求在于自身。不只是道德仁义想求就能求得,功名富贵其实也是如此,我们既可以向内追求道德仁义,同时也可以向外追求功名富贵,内外都有所得,这才是正确的追求。

    接下来,云谷禅师又拿出一本功过簿,给了袁了凡,让他每天对自己的所做所思进行反省,把自己的好事坏事全部都记录下来,最后来对照逐一改过。然后他又教袁了凡念一个准提咒,说如果你念到烂熟于心的地步,就会有强大的感应。

    这就是云谷禅师的嘱托,但重要的是袁了凡非常地相信,而且坚定地执行,他按照云谷禅师的说法,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没过多久,他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他把这一切都写成了这本书,就是《了凡四训》,通过自身的经历讲述命运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修行来改变。

    具体怎么修行呢?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就是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只要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了凡四训》提出了四种修养身心的方法,是谓“四训”: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第一训,立命之学。所谓立命,就是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被命运左右。

    在栖霞山静坐禅定的时候,是云谷禅师挑战了袁了凡对于宿命论的信仰,说你怎么能够躺平呢。就针对人的命运是否有定数,两个人进行了一番的讨论。

    袁了凡就说,我是很沮丧的,因为那个神人孔先生,说我会英年早逝,而且膝下无子。云谷禅师就反问他,说那你认为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儿子吗?袁了凡就想了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沉默了很久,他就说我不该得科第,也不该有儿子。为什么呢?

    他开始反思,说我难以考取功名,是因为自己心胸狭窄、恃才傲物、很少行善、十分福薄,所以我不配坐在那个位置上;我难以拥有儿子,真的是因为平时性情不好、经常发怒,也很少帮助别人,喜欢喝酒、熬夜,平时说话太多等等,这都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了损毁。

    等他说完这些,云谷禅师就认为他是有所领悟了,然后进一步地提醒他,说世界上的人是想千金财富或者想百金财富,或者应该饿死,其实取决于个人心性业力所造成。明白的人就知道,这是个人的努力和境遇不同所导致的,但糊涂的人就全部推到命不好上,说这是命里头注定的,其实上天只不过是顺水推舟,推我们一把罢了。

    譬如善良的人自己能够积德,天就会像正在生长的东西那样,下一些雨露去滋润他的福德,帮助他得到自己应有的福报;而恶的人自己尽管造孽,天也不过像要讨伐的东西那样,降一些风雨去吹倒他,让他得到应该得到的惩罚。

    所以这段话给了袁了凡很大的启发。云谷禅师就接着说,不过既然你能说出自己的种种短处,那就表示你已经晓得了自己的不对之处。如果把种种的不是尽量地改掉,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能够做到这样,那就是你重新再活一遍了。

    就是经历了这样一番长谈,袁了凡醍醐灌顶,他就下决心要在以后的岁月中改变自己。而从他起心动念的这一刻起,他的命运也开始发生改变,这就叫作立命。在袁了凡活到六十九岁的时候,他给儿孙留下了一段话,说“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这一段话就是袁了凡改命的秘密,它提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命运。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做到了两个字,一个叫修,一个叫俟。什么叫作修呢?就是自身有过错,那就应该彻底改正,永不再犯,这叫修为。那什么叫作俟呢?就是哪怕有一点点非分的企图、念头,有一点点的迁就和迎合,都应该彻底地斩断它,这样才能够勤勉修身,而又能够安心等待。

    那你说做到了修和俟的人,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遇到一件事竭尽所能,然后完全放下;或者说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达到了不动念的境界,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才是真正的立命之学。

    第二训,改过之法。要想改变命运,先要改掉自身的一些坏的习气,清除内心的一些妄念,改正过去的种种不足,叫“善改过者,未尽其事,先明其理”。

    没有人是不犯错的,犯了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错在哪里,要懂得其中的道理,举一反三,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袁了凡认为想要改过,一定要有三颗心:第一,羞耻之心;第二,敬畏之心;第三,发勇之心,就是勇敢的勇。

    书里就举了个例子,说在春秋的时候,各国的高级官吏,常常会观察一个人,从他的言语和行为中去判断,推算出这个人的吉凶祸福,而这么做通常都很灵验。

    譬如说一个仁慈厚道的人,他在全身四肢的行为,就表现出稳重的风范;而心地刻薄的人,他表现出来就是轻挑的行为,甚至脸上有一些不太好看的纹路。所以福之将至,可以从一个人宁静的心境和安稳的态度中判断出来;反过来,祸之将临,也能从这个人的乖戾,和不自然的言行中发现得到。所以有人会说我一看这个人,就是面相不好、很凶,我就要离他远一点,这就是长期心地上的那种暴戾,然后导致了面相上的改变。

    所以袁了凡认为,一旦发现了小小的错误和过失,就不能放过,而是应该抓住它立行改过;这样长期坚持下来,人自然而然就能得福而避祸。那么改过的方法,改过的第一个方法,要发羞耻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耻而后勇。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那就谈不上改正了。

    改过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有敬畏心。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东西,古人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会太出格。无论过去怎么样,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悔改和善念,那就足以洗涤百年的罪恶。

    过错不论大小,或者不论犯了多久,只要知错能改,从现在立即改掉,就是了不起的、难能可贵的了。

    改过必定要发一直向前的勇猛心。所以我们会常常发现,身边有这样一种状况:第一,很害怕说对不起;第二,会说“说了对不起也没什么用”。这就是一个人有了过失,而不肯改给自己找的借口,那就是存着一种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所以才不能够正视这个问题,然后也就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个伤口永远停在那里,其实它不会好。所以逃避和畏缩,都不能够帮助我们进步,改过就一定要起劲用力。

    当下就改,不能拖延疑惑;也不要今天等明天,明天推后天。小的过失就像尖刺儿戳在肉里,要赶紧拔掉;大的过失,就像毒蛇咬了手指一样的厉害,怎么办呢?赶快切掉手指,不要有丝毫的犹疑和延迟的念头。

    一般人会有三种做法,叫作“从事上改”,“从理上改”,还有“从心上改”,这是三个阶段,做法不同,所得的功效也不同。在袁了凡看来,改过最上最高的方法还是修心。能修心,就可以让自己的念头立即清净,那么只要坏的念头一动,自己就能够觉察,然后就能够立即把心停住不动。心不动,坏的念头就消失了,也就不会再犯了,这个就叫作动心起念。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官叫蘧伯玉,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做到天天检查自己的过失,力求改善。到了二十一岁,又发现了以前所改得并不彻底,这就是一个人的觉察进步了。到了二十二岁,再来回顾上一年,就好像在梦中一样,就是每一年都觉得,过去的那个自己,依然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一年一年地逐步修正自己,直到蘧伯玉五十岁那一年,他还是觉得,过去的四十九年都是有过失的。

    所以袁了凡就说,你看古人对于改过,对于自省的讲究,还有这种精益求精,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的。如果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把自己当作一块美玉,天天月月年年地雕琢下去,最后我们就成为了一个品行很上乘的人了。

    第三训,叫作“积善之方”。这是在改过之后,人们就能够着手来“积善”了。“积善”就是改变命运,非常重要的一关。

    十大类积善方法:“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教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第四训,叫“谦德之效”。跟人相处,待人要谦虚,从别人身上处处学习,这样自己就会有进步。

    《易经》里面,有一卦就叫作“谦卦”。《易经》有六十四卦,它讲的就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它教人做人的方法。如果我们去看那六十四卦,都是有凶有吉的,它没有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不好。凶卦就是警戒人要去恶从善,吉卦就是教人要日新又新,天天进步。

    但是很奇怪,独有这个谦卦,它的每一爻都是吉祥的,所以也就是说如果做到谦虚,无论怎样都是好的。谦卦上面就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要让他得到益处。而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骄傲自满的也要让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就要让他滋润不枯萎,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它的缺陷。

    鬼神的道理,凡骄傲自满的就要让他受害,谦虚的就要让他受福。人间的道理,就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喜欢谦虚的人。这样综合起来看,天、地、鬼神、人,都是更看重谦虚的一边,所以“谦受益,满招损”。

    袁了凡就在书里写,说有一年他进京去觐见皇帝,然后就遇到了一位读书人,叫作夏建所。袁了凡观察这个人,发现他气质虚怀若谷,一点也没有骄傲的神气,从来不居高临下地去欺负别人。然后袁了凡回来就跟朋友说,说如果上天真要赐福给一个人,那么首先应该赐予他智慧,而不是那些身外的东西。

    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而稍微有一些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心胸狭窄,所以气度看起来很宽宏。这就相当于打开了门,让福泽进来,而不是关上了门把福泽挡在外面。

    所以古人有几句老话说“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这个“志”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大的格局和胸襟。就像树要有根一样,人要立定这种伟大的志向,必须在每一个念头上都要谦虚,即便遇到像灰尘一样极小的事情,也要给别人方便,也要去包容理解别人。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命运的福报,就能够由自己决定了。这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2024.7.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晨间日记·阅读笔记(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zg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