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999498/65a4faf272cf5204.jpg)
早上出门,在小区南出口处,有一卖李子的老人,他开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有几个铁桶,里面装满李子,在路口边,放了一个电子秤,旁边也放了一桶李子,两者相距有三四米。
从旁边走过,听到他们说李子的价格,看了一眼,觉得也不错,便要了一个塑料袋,自己往里面装。此时,早有一位妇女,也在往袋子里装,可她不是一个挨一个的拾,而是来在每个桶里挑来拣去;卖李子的老大爷一直在强调:不要这样,你挑来拣去的,把李子皮都蹭破了,我就卖不出去了。那位妇女嘴上答应着,可手根本没有停,原来咋样还咋样。这时,有位已拾好李子的妇女要过秤,大爷不得已离开车子,那位妇女依然在按自己的方式捡拾。
我在拾李子时,是看到哪个就拿起哪个,一般情况下,不会去动第二个,除非是坏的。由这一位妇女,突然想到一个画面:超市里的花生柜台,有妇女在挑拣,有时看到一个,有时看到几个,她们可真有时间!有的会一颗一颗的拿,有的甚至拿起一个,再全方位的检查一遍,看是否有瑕疵,若有,便丢下,没有,才确定自己要;也看到有妇女用这样的操作捡黄豆、红豆、绿豆,她们在那儿,半天的时间捡了一点儿;也有的在买洋葱时,把外面的那层红色薄皮剥了的……真想不通,她们这样做,能沾到多少便宜?
这位妇女共买了两袋李子,一袋十斤,一袋九块钱,她做事很镇定,根本不管旁边是否有人在等待?当那位老大爷给她秤了后,她总还觉得不够大,又从旁边的桶里拿了三四个,放到已秤过的袋子里,那老大爷都说话了:已经给足你了,你还要拿!我卖的本来就便宜,我走以后,看看你们能不能买到这样既好又便宜的李子?这话是他在那妇女已拿了李子后说的,其实也不起作用。
今天,继续看纪录片《徐霞客》,他十八岁时,父亲去世,从二十岁开始外出游历,母亲成为他最真诚、最积极的支持者;他外出后,母亲在家做三件事:一是织布,二是种豆,三是带孙子。
徐霞客活了五十四岁,从他开始外出游历起,他在家的时间很少,能想象到的,他在历史上留下名声,但他对家庭的照顾肯定是欠缺的;幸好他祖上留下了比较丰厚的家业,不然,在那个年代,一家人的生计就是大问题;所以,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有人为其默默付出。我看了两部纪录片,都没有提到他的妻子,但可以确定,他妻子的付出肯定要比他母亲的还要大,因为他母亲在他二十五岁那年就去世了。原来觉得都没有介绍他的妻子,还以为他一生在外游历,就没有娶妻生子呢!
如果不是他家底深厚,估计他根本没有这个实力,据片中介绍:在他母亲八十岁时,他专门修建了“晴山堂”,作为送给母亲的寿礼。
徐霞客游历的过程,可以想见有多艰难!他从不走通途大道,只选择山间小路;那时的社会,落后而闭塞,他几次被强盗洗劫,还被挑夫卷走盘缠,他栉风沐雨,还要经受毒蛇猛兽的侵袭,就这样的艰苦,他能坚持三十多年,毅志丝毫不动摇,后人称他为独身游历第一人,一点儿都不为过。
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所舍,必须得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或许才能得到些许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