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贾母命根子,可在看重功名的贾政眼中,却是不求上进之人,宝玉抓周,“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悦。”
其实,贾宝玉就是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宝黛初见一节,可见宝玉真性情。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同是一见如故,宝玉与黛玉反应不同,黛玉是心中暗想,宝玉是脱口而出。
宝玉为黛玉赠字“颦颦”,遭探春取笑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当得知黛玉无玉时,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宝玉满面泪痕,哭道:家里姊姊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喜欢林妹妹,就希望她和自己一样拥有玉,知道林妹妹没玉就任性摔玉,吓得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宝玉不像黛玉,时时处处小心谨慎,想就就笑,想骂就骂,想哭就哭,孩童本性,率性而为。
若从秦钟角度来看贾宝玉,绝对算得上是重情重义的人。
贾宝玉,秦钟二人相见恨晚,宝玉:“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儒薄宦之家,早得与他结交,也不枉生了一世。”秦钟心中亦自思道:“……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
后在贾宝玉的努力下,秦钟与宝玉得以同学堂读书,且关系极为亲厚,还惹出顽童闹学堂之闹剧来。
与秦钟在一起,贾宝玉顽劣本性毫不掩饰,甚至在秦可卿送葬途中,留宿水月庵,助秦钟与智能儿幽期密约,为后来秦钟之死埋下祸根。
秦钟生病时,恰逢元春晋封,贾府上上下下欢天喜地,只有宝玉“怅然如有若失”“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可见,与友情相比,宝玉与众人不同,并未把家族腾达之事看得过重。后在秦钟临死前专程探望,死后痛哭不已。
贾宝玉重情甚至到滥情地步,为秦可卿送葬时,途径一庄里,因一位不知名的二丫头纺线被老婆子叫去而“怅然无趣”,宝玉离开村庄时看见二丫头,“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
“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贾宝玉偏偏为情而痴,在世俗人眼中,又怎能不愚呢?
《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似傻如狂”“草莽”“愚顽”“无能”“不肖”……满满的贬低之词。初读此章,我心存疑虑,作者难道不喜欢贾宝玉吗?
上网搜,理解很多人说的这是“明贬实褒”,这是用世俗的观念评价宝玉,用封建卫道士的眼睛去看贾宝玉。
至此,也终于读懂作者设置贾雨村偶遇“智通寺”的良苦用心。
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答非所问。
开篇前五回,多处暗示主要人物的命运,这里,也许就是贾宝玉的归宿。
本段内容来自网络:对联对逐渐僵化的社会制度是很好的写照,也是对全书情节线索的概括,破寺老僧是荣宁二府未来的镜中影,甄士隐、贾宝玉等人的暮年图。
四大家族的由盛转衰的命运不可避免,不谙世事的贾宝玉当然也难逃厄运。“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 树倒猢狲散”,可惜,当时一心只想荣华富贵的贾雨村,自然与老破红尘的老僧没有共同语言,自然不能领悟对联真谛。
红楼梦深深几许,个中滋味难咀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