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费希特的哲学

费希特的哲学

作者: 杨令宗 | 来源:发表于2024-01-12 15:40 被阅读0次

费希特的一生围绕着两个主题,一个是学术上要为人类知识重新确定基础;另一个是积极争取德意志民族的自由。

建立一个哲学体系,就像画一个圆,不管怎么画,用什么工具,半径有多大,有一件事是绕不过去的,就你必须找到一个确定的圆心。它是这个理论的起点,也就是这套理论的前提。如果这个起点不够稳定,这个哲学体系就不够牢固。

康德理论的起点是这样的。简单来说,康德认为,这个世界是必然的,所以人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受到必然性的约束,但同时,人又是自由的。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也就是“必然”与“自由”之间的矛盾。

那么人到底是必然的还是自由的?这么看的话,康德理论的起点就不够稳固。康德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也努力想要解决这个矛盾,但是,至少在费希特看来,康德的努力是失败的。这个矛盾就成了费希特开辟自己学说的突破口。

费希特决心给全部知识确定一个新的基础,这个基础必须要从单一的基本原理出发,也就是说,知识只能有一个起点,而不能是必然和自由两个起点,这样康德理论的矛盾就解决了。

那么,这个唯一的起点是什么呢?要不然就是必然的世界,要不然就是自由的人。如果用我们更熟悉的表达,从自然世界开始推演就是“唯物主义”,从自由的人开始推演,就是“唯心主义”。

费希特会如何抉择呢?他毫不犹豫地选择自由的人作为知识的起点。这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原因。费希特在第一次阅读康德的时候,就被康德的伦理学深深感动,无比赞赏康德赋予人的自由和尊严。

当然,费希特的选择更主要还是出于理论原因。按照康德的理论,人只能认识现象,也就是这个世界呈现在我们感觉之中的样子。至于世界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人没办法认识,因为那是事物的本体,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超出了人的认识能力。

费希特质疑:这个限制人自由的“物自体”真的存在吗?在费希特看来,康德证明物自体存在的理由,太简单了。康德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我们的感觉是被动的,要从外界接受信息,那一定得有发出信息的东西存在吧,这些发出信息的东西就是“物自体”。费希特认为,这正是康德没有想明白的地方。

那费希特是怎么想的呢?费希特也承认,人只能认识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存在,就推论出现象之外,还有“物自体”。到底什么导致现象存在,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有可能是物自体,也有可能是别的什么原因。费希特认为,正是因为康德预设一定有物自体存在,才导致他的哲学体系存在前面提到的那个矛盾,必然和自由之间的矛盾。

这样看,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弃“物自体”这个奇怪的东西,只从人的自由出发重新推导,构建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在费希特看来,康德区分出来的人与世界,或者说“主体”与“客体”,说到底都是人这个主体设定的。对我们来说,只有主体是确定无疑的,更确切地说,只有“自我”是确定无疑的,就像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说的:只有思考着的自我是绝对确定的,才有可能成为一切知识的起点。

费希特就要从这个“自我”开始,推论出全部知识。

在开始之前,我想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种极端状态,在这个宇宙中,你只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至于有没有其他的东西,你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这个自我其实是绝对自由的。

那么,这个自我能干点什么呢?它首先肯定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然后呢,它会意识到这个宇宙里不止有自己,还有其他的东西。接下来,这个自我就会想要认识宇宙中的其他东西。费希特认为,一旦自我这么做,它就会意识到限制。自我会发现,它不是宇宙里唯一有意识的,它能够认识,是因为它拥有感性和理性这些不同的认识能力;它还会发现,宇宙里的其他东西,它们彼此有别,可以相互区分,等等等等。自我就是沿着这条路继续下去,获得了各种具体的知识。

这就是费希特推导的大致思路。他按照这个思路,推导出了全部知识的三条基本原理。

第一条原理是“自我设定自我”。我们还是回到前面那个场景来理解这句话。刚才提到的那个自我,在它产生意识的那一刻,它就意识到,宇宙里面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自身的存在。需要注意,费希特说的“自我”跟我们平时说的“自我”不一样。他说的不是你我这样具体的人,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自我。你可以这么理解,费希特说的自我跟我们个体的自我,就像苹果和水果;苹果是具体的水果,而水果这个概念是普遍的,可以包括所有的水果。

接下来的词是“设定”。你可以把他说的这个“设定”想象成照镜子,当我们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存在的。“自我”能够设定“自我”,就是因为意识这种能力像镜子一样,能让自我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费希特说,这种自我设定,是一种完全自由的行动,因为自我就算什么都不做,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来看费希特的第二条原理,叫作“自我设定非我”。它的意思是说,这个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后,还意识到宇宙里还有其他的、不同于自己的东西。费希特说,这个行动也是自由的,因为自我只要把意识向外扩展,就一定会意识到有不同于自己的东西。

说到这里,重点就来了。在康德的理论里,自我意识到其他东西,是因为先有了“物自体”的存在,它导致我们产生了各种感觉。但是,在费希特看来,“物自体”并不存在,那这就意味着,“自我”完全靠自己构造出了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自我的“设定”,也就没有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世界的存在依赖于自我。费希特的这个说法,是不是很像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心外无物”?

费希特就是在这里,解决了康德理论里的矛盾,确定了他理论的那个圆心。他剥夺了康德学说里世界的必然性,让世界成为自我的创造。这也是费希特哲学被称为“唯心主义”或者“观念论”的原因。不过费希特不是要彻底否定这个世界存在,也不是说“自我”像上帝一样创造了这个世界。他只是说,这个世界不是客观的、独立于“自我”的,而是由自我设定的。

费希特的前两条原理“自我设定自我”和“自我设定非我”,虽然很抽象,但是至少听起来还都比较像人话。他的第三条基本原理听起来就完全不像人话了,我先给你念一下,然后再来解释。

这条原理是:“自我在自身之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从而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这条原理是从前面两条来的。前两条原理说到了“自我”和“非我”,它们就像黑与白,完全无关。但是只要“自我”和“非我”还没有联系起来,任何知识都还不可能建立起来。因为知识是主体对某种客体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是主体的自我认识。这就像我们在谈判时遇到了僵局,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通常就是双方各让一步,然后就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了。费希特的思路也差不多,想要在“自我”与“非我”之间建立联系,就需要“自我”和“非我”都各让一步,具体来说,就是需要给它们都做个限定。这条原理里出现了两次的那个定语“可分割的”,就是限定。

现在我再来读一下费希特的这句话:“自我在自身之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从而与一个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简单来说,“可分割的自我”,就是说在最初那个抽象的自我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不同的个体,也就是水果可以中可以区分出苹果、橘子;在同一个个体里面,又可以进一步区分出不同的认识能力,比如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可分割的非我”,就是说在非我中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对象,用各种不同的概念标识出来。这样一来,“自我”和“非我”就不再是非黑即白了,它变成了经过限定的很多层次的主体和客体,可以同时在自我的意识中存在。比如感性上认识,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而从理性上认识,它是H2O。

说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了费希特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费希特这个理论,好在哪里呢?首先,他用“自我”这一个起点,把康德那里分裂的哲学体系统一了起来,解决必然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其次,费希特还把康德的哲学体系,变成了一个动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三个环节,简单说就是自我、非我和限定,这三个环节分别对应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反-合”,或者“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在费希特看来,人类的全部知识,就是按照正-反-合的逻辑从这个绝对自我之中逐渐展开的。

最后,说说人们对于费希特这个学说的评价。费希特的这个体系,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违背常理的学说之一。所以,在费希特还在世的时候,他的这个学说就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攻击。最典型的批评就是说,他的哲学从“自我”推论出整个世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创造”出整个世界,听起来过于荒谬,连康德本人都提出了这样的批评,认为费希特违背了自己哲学的精神。另一个典型的批评是,费希特选择的理论起点,那个“自我”没有任何性质,不管是设定“自我”还是设定“非我”,甚至是设定“可分割的自我和非我”,都是完全任意的,因此很容易陷入虚无主义。

后来在很长时间里,研究者都对费希特不够重视,把他看作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阶梯上的一级,而且还是比较低的一级,仅仅是为之后的谢林和黑格尔准备了思想材料。还有人从政治上批评费希特。因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这导致德国的民族主义遭到了很多的批评,而费希特作为“德国民族主义之父”,也“躺枪”成了批评的焦点。

费希特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从西方哲学史来看,他确实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个阶梯上的一级,但绝不是最低、最无足轻重的一级,而是非常重要的一级。他把康德的哲学体系,发展了一个在逻辑上更严密的系统,黑格尔著名的“辨证法”就来自费希特。他发现了康德哲学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不惜牺牲直觉,给出逻辑上更自洽的理论,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

相关文章

  • 12 月读书笔记(十二)

    书名:《神学与哲学》 作者:潘能伯格(德) 背景资料: 费希特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

  •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听书笔记

    作者 |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德】。本书讲述了一位IT费希特通过自学康德哲学被当作康德衣钵的最佳继承人,但是...

  • 西哲笔记42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

  • 费希特——行动的哲学和狂想的意志

    因为一句“一个人持怎样的哲学观点,取决于他是怎样的人。”这一句话,决定要了解一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家。Kindl...

  • 第十四讲

    >> 哲学的任务是说明一切经验的根据,因而哲学就是认识论,费希特称之为“知识学” >> 在认识中有两个因素,一个是...

  • 理性时代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1804—1805冬在柏林所做的《当前时代的基本特点》讲演中,把人的“世间生活”或“人类逐渐教养的...

  • 《知识学基础》

    这本书是自己听得到app学到的,知识学是费希特的哲学体系, 《知识学基础》是知识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详...

  • 读哲学,悲观主义者叔本华(16)

    叔本华(1788- 1860),德国哲学家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时代的费希特、谢...

  • 康德:道德的最高原则

    康德哲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一方面它储蓄着柏拉图、休谟、沃尔夫等前辈大师的哲学,另一方面它又启发了费希特、黑格...

  •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方法》之 费希特的法律哲学

    费希特在其学术活动的较早时期,就以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方式提出了他的法律哲学。但是他在自己的整个学术生涯中,却对其法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费希特的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ix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