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06-30 纪录片|《上海100》

2017-06-30 纪录片|《上海100》

作者: carol爱打瞌睡的老猫 | 来源:发表于2017-06-30 20:51 被阅读0次

无意间发现纪录片《上海100》,它镜头对准的不再是灯光璀璨的陆家嘴,而是身边那些平凡的人、事、物。

短小精悍,痕迹浓厚。

这才是上海!!!

但就这样一部纪录片,豆瓣却无封面无评分,三四行介绍,仅有10人看过。

这对我这种有强迫症的人来说,无法直视。

只得自己动手整理。(看心情...

有些事物早已消失,看过即可。

有些碍于时长、并未完全展现。

走过,路过,看过,差不多就忘了。

该纪录片通过独特的视角与影像,带观众领略上海的弄堂、河浜、建筑、新上海人……老房子与新地标,老题材与新视角。

S1E01 老相机博物馆

上海老相机博物馆,内设中国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工艺技术专区、摄影留念群体雕塑群、珍贵收藏相机展区、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展示等,旨在向公众演绎相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一个时代的结束。

S1E02 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1935年竣工。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钢混结构八层(现11层),坐北朝南,现代派风格。依据不规则地形,平面作连续“∽”形布置,不仅与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决了大楼地处一块东宽西窄的狭窄地带,设计中较难处理的通风采光问题。沿河立面通过内阳台与开小窗的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似乎什么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上海这个城市我觉得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容纳各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等,就像个小联合国。河滨大楼仿佛是一部讲述流动与融合的移民史。

这是上海的缩影。

S1E03 新文化服务社

海久负盛名的新文化服务社九华堂书斋,穿过吵闹的街道和长长的居民住宅区,拐过一道弯,“新文化服务社”的牌子才跃然眼前。走进店内,约150平方米的开间和满目的图书,才突然让人惊觉,这也许是上海最大的一家国营旧书店。 开业16年,新文化服务社以公道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树起了自己在上海旧书业的名气。

旧书的魅力不在外观的美丽,而是气质上的芬芳。能被翻阅多遍的书都有生命,时代精魂在泛黄的纸页里沉寂。

一部近现代出版业的历史,浓缩在了不到200平米的店堂里。

S1E04 城市舞步

交谊舞是起源于西方的国际性的社交舞蹈,又称舞厅舞,舞会舞,社交舞国标舞。最早起源于欧洲,在古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自16、17 世纪起,交谊舞已在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故有“世界语言”之称。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交谊舞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所以又称它为“国际舞”。

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犹如一部无比庞杂的小说,充斥着各种迷宫般的细节,颜色、声音、气味,林林总总,点点滴滴。

夜晚的上海,妩媚优雅中透着野性与激情,梦想和现实逐渐重叠起来。钱祥卿

S1E05 戏梦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背景或许灯光璀璨,或许黯淡乏味,全凭一唱一作,赢得满堂喝彩。牟元笛,男旦。

S1E06 老麦杂货店

怀旧风的ZAKA小铺,有欧洲搜罗来的老唱片,旧明信片,老式眼镜,二手包,二手衣服,复古配饰。深灰色木门让文艺范显得深沉了些,门牌上“老麦杂货铺The Cottage Shop”的字样倒像是用修正液仔仔细细勾勒出来的,表面附着一层好似岁月雕琢出来的斑驳痕迹。推门进室内,感觉是来到了老麦的房间,地板上堆着的老式行李箱子似乎刚和老麦从某个神秘地方一同回来,架子上的美军战地药箱虽不能嗅到些火药味,却能透过磕碰印子遥想那时战场上的风火瞬间。

多数人喜欢新鲜光亮的东西,但总也有些人喜欢旧物,喜欢旧物上时光的味道,在褪却外在装饰后,留下来的黯淡却真实的内容。

堆放着旧物的空间,往往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城市中不同角落的旧物们,经由不同的路径抵达于此,转瞬又各奔东西。在此,仿佛汇聚了这个城市许多微小的被时光浸泡过的片段。

S1E07 同济梵文男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来自同济大学的小吴十分喜爱梵文,享受翻译梵文带来的快乐。吴双昊

S1E08 人民照相馆

作为上海的老牌照相馆,人民照相馆曾经创造过辉煌,深受沪上明星、名人的追捧,它也曾为数不清的新郎新娘,定格美丽的瞬间。也许,越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带给人的快乐就越少。

身处这个随手即能拍照的时代,有谁记得,曾经,照相是这样一件隆重的事。

在那个年代,拍照是一件深具仪式感的事情,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人生命中每个重要的节点,以及社会变动里每个生动地细节。

隔着时代的烟尘,有多少人曾经明澈的青春,在这一张张黑白照片上闪耀。

镜头和胶片定格下来的旧时光,是许多人心中珍藏的记忆,也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生活。

S1E09 暮色东台路

根据记载,东台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当时名为泰山路。光绪三十二年,以法租界公董局副总董名改名安纳金路。民国32年1943年以江苏东台改今名。东台路在上海卢湾区东北部,近西藏南路、复兴中路,北起崇德路,南至肇周路。长586米,宽12.1~12.6米,车行道宽7.4米。

寻常人家过着寻常日子。旧货不仅仅是摆设,更是穿越感的生活方式。

S1E10 配音演员

配音演员:是指为影片配上对白的人,其不同于舞台演员和电影演员。他们从声音上来再现原片(剧)中人物的形象,以声音做为其表演手段。他们在配音前必须对原片的故事、艺术样式、风格、时代背景等作充分的分析,然后拟定出自己对某一角色的配音方案,也称之为“声音化妆”。

这是一群专门为配音艺术而生的人,他们的热忱,才情,成就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译制片。

S1E11 画声音的人

主讲师毛泡泡,是首位中国图像同声传译师,美国视觉会议之书机构认证视觉引导师,在2013年荣获中美外交学会“中美十大杰出青年代表”。她将风靡全球的Visual Communication视觉沟通工具引入中国,泡泡在欧洲工作和居住13年,于2012年带着Created in China的使命归国,致力于能让更多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图画的力量发现创意,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天马行空迸发点子并帮助到人际沟通,团队达成共识,产生愿景和激发行动帮助组织提高绩效。

“阅读障碍”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因为你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和其他人不一样。

S1E12 等一杯咖啡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常绿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在世界各地,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个时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每天唤醒你的是什么?也许是梦想是家庭,一个人或一种念头。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只是一杯咖啡。

他们在这里喝咖啡,聊着房价,看着报纸,点评时事。咖啡的好坏,全在火头和等待的时间。那些带他们喝咖啡的人,都已经成为了话题在的故事,喝咖啡的人来了又走, 唯有咖啡的香气始终未变。

S1E13 童画童话

观摩庄晓璐的油画作品,能感觉到一股青春气息。她的画作构思独特,造型多变,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富有幻想色彩和给人以想象空间。配上她富有哲理的优美诗文,更是珠联璧合,图文并茂。她的油画作品业已引起画界和收藏界的关注。

S1E14 恰到好处夏飞云

夏飞云,中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指挥家;193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61—1997年分别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民乐系副主任、教授;1969—1978年任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组中西混合乐队首席指挥;1992—1993年任香港中乐团驻团指挥;在任期间,曾率领香港中乐团远赴加拿大演出,受到观众及音乐界一致好评;1962—1999年兼任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客席指挥;1997年退休后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民乐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生中国民乐合奏课教师。

反对花拳绣腿,越精炼越好。恰到好处。

S1E15 棕绷先生

棕绷的制作工艺独特,用木头做成框架,然后用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软硬适度,睡卧舒服,又防潮通气,修理方便,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卧具。方殿发,周万德。一辈子做了4千多个棕绷。

这个不是赚钱的行业,是弄口饭的行业。

S1E16 鸽子王

打开《上海信史》,你会常常读到这个名字——王忠宝。虽然在上海信鸽史中,与老一辈协会工作者和养鸽人相比,他的年纪比较轻,但能被载入中国第一本信鸽史册,恰恰说明了王忠宝对上海信鸽的贡献和在赛鸽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几次与王忠宝长谈,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多,越难用一个定义概括,左思右想,觉得用“一位思想者”来形容比较贴切。

石库门房子的屋顶上,鸽群盘旋往复。每一只都能回来。

S1E17 华亭画廊

画家袁益敏先生由于家庭影响十岁就开始学唱沪剧,他父亲是著名滑稽大师袁一灵的大徒弟,灵字辈,袁百灵。又受邻居姜荣根,沈磊夫妇啓蒙,后期奚耿虎介绍进南汇沪剧团,大世界沪剧团舞美,乐队。从此深一步接触了沪剧。他说:“沪剧是我终身喜爱,是我生活中精神食糧。”

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情调,往往并不在那些地标性的建筑,而在一些隐秘的小马路和弄堂里。薄暮时分,是一个城市最具人情味的时刻,微暗的天空下,路灯渐亮。小马路上敞开的窗口,飘出菜饭的香味,召唤着人们归家的脚步。

S1E18 我要不一样的婚礼

这不是演出,也不是派对,而是一场婚礼。王丽今年27岁,是一个有个性有想法的女孩子,她期待一场特别的婚礼,她要把朋克风格用到婚礼中去,加上骷髅的元素,黑色、摇滚、铆钉、流苏、重金属……

S1E19 折腾小子

他叫邵斌彬,朋友们都觉得他像西藏人,于是都喊他藏民。几个月前,他关掉了第一次创业的咖啡馆,它叫粒子咖啡,股东有四十三个人,那个时候他们年轻、单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梦想。两年里,不断尝试各种努力,但最终还是抵不过昂贵的租金,关门了。他回忆起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旅行,然后重新振作继续折腾了起来……

越折腾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S1E20 造梦空间

高杰租下这个地下室,经过几周的改造,已经有点模样了。这些被数字时代替换下来的电影拷贝和放映机仿佛已经在这里沉睡多年,高杰把这个地下室命名为——老电影根据地。当你还在添砖加瓦的时候,旁人其实很难想象到它将来会是一个怎样的空间。

放映老电影的美妙之处或许在于点亮放映机的一瞬,那些过去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就立刻栩栩如生地在眼前生活起来了。

S1E21 做提琴的人

这已经不是一个用手工慢慢做东西的时代,很多人都不愿意花时间等待一个独一无二的物件,然而这里还有这旧时光的痕迹,夜深人静时,亲手为你做一把小提琴。李贵福,建国后第一代提琴制作人。

手工制作的东西是有灵魂的,制作者的感情和心血,乃至汗水和气息。在上千次的碰触中渗入其中,它被寄予期望,被托付梦想。

S1E22 陶瓷修复师

一直以来,古陶瓷修复是文物界修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手艺,面临着人才稀缺的困境。蒋蔚的父亲蒋银道是一位著名的陶瓷修复师,在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蒋蔚20岁时开始向父亲学习修复手艺。父女俩致力于古陶瓷文物修复,推广古陶瓷文化。本集蒋带您走入陶瓷修复师的世界,感悟陶瓷魅力。

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是一种苦役,也是一种福分。

S1E23 未完待续

顾师傅是东昌电影院的最后一位服务员,工作了大半辈子,服务员、跑片员,几乎所有和电影院有关的工作都做过。这所建于1954年的浦东第一家专业电影院,其实已经歇业十个年头了,如今,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处于半赋闲状态。

许多人的美好回忆,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躺在那里……证明时间的唯一方法就是看着它流逝。而那些消失的东西,住进了记忆里,反倒是成了永恒。

S1E24 海洋馆

上海海洋水族馆位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1388号,紧邻东方明珠塔。由新加坡星雅集团和中国保利集团,联合投资5500万美元打造而成,建筑面积20500平方米。于2002年2月对公众开放,每年平均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被授予国家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的人造海水水族馆之一。

在每个人最深沉的梦里,一定有一个是关于海洋的。

每个人都会爱上海洋馆,或许因为海洋是生命最底层的烙印,是作为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对于自身起源不可磨灭的印记吧。

S1E25 一个人的武林

朱小毅是一位瑜伽老师,从事这个行业已有七年的时间。他用瑜伽的修炼方式去生活,一个人的世界并不寂寞,因为有事情做,很充实。

《马尔特手记》我们应该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有时,痛苦是幸福的,因为它是一种全然投入的一种状态。

在令人窒息的闷热里,我想去幻想,一场阳光下的祈祷,我想去看一页书,或者一个人走走,室外是冬天,零下1度。找一个和自己较劲的方式,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S1E26 食心食意

江文宇原本应该只是上海和平饭店一名普通的冷菜间小师傅,但是他除了日复一日地跟着主厨学习工作,还充满想象力与干劲地琢磨着在冷菜间和餐厅里“玩”点花样,比如之前让人大开眼界的“蒙眼片烤鸭”等。话语间,Sanji 一直用充满着对烹饪无限热情的语气诉说他的小梦想,而和平饭店则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S1E27 思南住客

思南路,位于上海。马路两侧满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拥有当年法租界上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不同于其它马路的独特吸引力: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是城市历史的活话本。作为上海11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思南路记录着当年花园洋房的“原生态”:过了皋兰路开始,一直到建国路,走在这一段的思南路上,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月。

叶展叶落,思南路的住客们来了又走,只留下这看似清晰却又模糊的轮廓。原来,我的所谓的追忆无非是刻舟求剑而已。

S1E28 涂鸦公社

涂鸦一词起源于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后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涂鸦主要的介质为墙,但进入20世纪后期,涂鸦所创作的介质不只是墙了。到了21世纪,许多年轻人把涂鸦与时尚的嘻哈元素结合,向多元化发展。

S1E29 星星的不完美

热爱手工制作笔套制作物具的设计师星星,想要用指尖留住物体的温度。她将自己的感受传递到制作的物体上,赋予它们情绪与生命。手工的温暖与温度。

S1E30 西岸印象

上海徐汇滨江,又称西岸,它现代却不摩登,它干净,平铺直叙,那些宽阔的水勾勒出黄浦江另一种崭新的色彩。

S1E31 女拳

拳击是一项戴拳击手套进行格斗的运动项目,对于女生来说是一项较为艰难的运动。吉娜热爱拳击,对于她来说,练习拳击是一种享受。

S1E32 斯诺克与蛋糕

诸瑛,女,1982年5月25日出生,上海人,斯诺克裁判。曾执法多次斯诺克比赛,2008年,诸瑛拿到了象征台球裁判最高荣誉的“国际金章”,成了国内目前唯一顶级女裁判。执法2011年英锦赛首轮斯蒂文斯与坎贝尔的比赛,这是诸瑛第一次执法三大赛,她也成为斯诺克历史上第一位执法三大赛正赛的中国裁判。

S1E33 你不可阻拦我

行走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你会发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城市作为训练场,翻越种种障碍物,这些动作看上去很酷,其实并不然。袁广,云南昭通市盐津县人。17岁那年,刚初中毕业的他有一个梦想:去大城市证明自己的价值。他选择上海,然而要在这里生活扎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S1E34 我就是吃素的

韩李李,阿拉兔的设计者,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码系教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参与《大力士》(海格力斯)《辛巴达航海记》等多步美国动画的设计稿环节的工作,担任过《太空牛仔》《二十六个秘密》等法国欧洲动画片的执行导演。现任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游戏专业游戏造型设计专职讲师,教研组长。在校期间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术大展,毕业后转入各类地下、小众的展览和创作中,05年创立摩意空间。

S1E35 蓝调四人行

Chair Club是上海最具代表的BLUES音乐俱乐部。这里是艺术家们的聚集地,结合当代艺术以及现代蓝调音乐,为爱乐者及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潘文喆一行人痴迷于蓝调音乐,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看他们的演出,但他们依旧因为热爱而坚持。

S2E01 书香文庙

周日凌晨,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始进入沉睡的状态,老城厢的文庙路上却开始热闹起来。微弱泛黄的灯光照出一个个来回走动的人影。伴随着窸窸窣窣的说话声,看着颇为诡谲神秘,这就是传说中的鬼市。当城市伴随晨曦慢慢苏醒过来,鬼市摇身变回了市井气息极浓的街道。

文庙旧书市场的形成是1986年的时候。书籍也有生命,也会变老,这些曾经的时代见证,记忆集合,在辗转流量之后,来到了文庙,这未必是它们理想的归宿。

所幸,卷卷书香,带上尘世的烟火气息,落在爱书人手上,倒也生出来别样的滋味。

S2E02 旧时之光

上海老弄堂,旧时回忆中充满着踩上去嘎吱作响的木楼梯,狭窄过道内每家每户纵横交错的晾衣杆,和经年累月潮湿不见光的后天井;在每个闷热的夏日夜晚,跟着弄堂里的玩伴们一起,抱着半个大西瓜,搬着小板凳,在马路边围坐着乘风凉,下军旗。

那些片段里,幸福就是外婆手中,旧蒲扇扇出的些许凉风。

斑驳的墙面,生锈的铁门,手写的广告牌,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到弄堂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如今,络绎不绝的叫卖声早已随着时光散去。

S2E03 海富便利店

法华镇路上不知名的弄堂里就有一家便利店,不到30平米的店堂里,摆放着将近200多种进口啤。生活就是一种充足感。海富便利店对于现在的张阿姨来说,

就如同她的一座城堡,她一人看管城门,一人派兵布阵,一个人守着喧嚣和寂寞,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年轻时候的疯狂冲劲,已然成了回忆,剩下的就是现下,守住了这方寸,就守住了她对人生的另一番理解,也守住了她内心的从容。

S2E04 朝花夕拾爵士梦

上海静安寺百乐门。爵士乐是这个城市繁华的符号,时光流转,与繁华擦身而过。李香兰与郑德仁。

S2E05 触摸声音

对于大多人来说,声音,犹如围绕在周围看不见的空气,它们忽快忽慢,时强时弱,又像是人们呼吸之间的心跳,声音是实实在在的触摸。顾安平,钢琴修理师。

S2E06 人生AB面

王峰,黑胶唱片收藏者。人的一生当中,总有那么一些物件、情感或者故事,曾经占据生活的大部分,凡事没有永恒,总有谢幕退场的时候。

S2E07 击乐飞扬

邹文灏,打击乐团。

S2E08 吹萨克风的老人

陈建初,老年萨克斯爱好者。

他们不再是白发的长者,不再是暮年的老人,而是追逐梦想的少年。

S2E09 老爸带我去“铁三”

邹成,铁人三项的推广和训练,带着孩子参加铁人三项比赛。

S2E10 古布

邓乃瑄,古布花纹很雅很内敛。

S2E11 都市武侠梦

中华武魂,矫羽,太极拳。武术是没有止境的。不需年少轻狂,四海为家。不用满身风沙,仗剑天涯。

S2E12 我给上海剪个影

剪影作为一门容东西方文化元素,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虽脱胎于中国汉代的画砖和皮影,因它风格的写实,却盛行于欧洲。但却不登大雅之堂。李建国,“上海主题剪影”创始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设计师,

S2E13 木头玩具创想家

源木工作室,林升源,木头玩具创想家,一个取材全部是木头,另一个是它们反应的却是时尚尖端的科技精神。

S2E14 萤火虫姑娘的田园梦

康洪莉,条背萤。走在自己白天耕耘过的田地里,听听纺织娘的叫声,看看喜欢夜间大量现身的结网劳蛛。

S2E15 菜园匠心

俞璐,有机市集,在农场种地,是抬头看天,而在家做首饰,则更多的是低头,俯仰之间都和美有关,但都要耐得住寂寞和等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6-30 纪录片|《上海10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ji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