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十讲》
【著】赵声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版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好久,主要也是没能长时间静心下来,由此不禁发现,这样比较“无用”的书,还真得有闲情雅致的时候才能读下去。本书的十讲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是一本了解敦煌艺术很好的入门级书籍。对我来说,读此书时的感觉和之前读敦煌相关书籍时的感觉是不同的,这是在我去过敦煌之后又再次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特别是在形容洞窟的篇章时,会有一个参照物对标去想象。
之前有看过敦煌壁画相关的画册,也看过段文杰先生写的《佛在敦煌》,常书鸿先生的自传等。这本书相当于填补了我对敦煌莫高窟的认知空白中的某个点。这本书能让普通读者较为容易地对敦煌艺术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虽说不至于面面俱到,但重点都已经拎出来。
在这又想多提一句,在后记中提到本书的最初来源是作者的讲座内容,后来才慢慢编纂成书。这样以讲座发展起来的书可能一出版就会比较有市场,比起更专业的学术书,这类普及性质的书对普通人来说接受程度就更高一些,至少在用语上没有那么学术。同样是看敦煌研究院编的壁画画册,虽然画是在眼前看到了,但对画的解释对非专业读者来说还有些困难。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自己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阅读的过程就让自己对敦煌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些时候是复习以前看过的内容,有些时候是回想起当时在现场看到壁画,有些时候发现以后去深圳的时候可以去关山月美术馆看他临摹的壁画。当然对我来说比较新奇的是,敦煌出土的书法文本也是敦煌艺术的一面,以后如果看到敦煌的写本也可以多加关注。书里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书法用笔的演变和艺术形式的发展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也让我意识到每种书法字体之间是存在传承关系。
当然总体而言,在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个休息和享受的过程,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听着专家讲解。尽管没有看到真迹,但也可以靠之前的积累去想象敦煌在各个时期特别是北朝和盛唐时期的情景。艺术有时候就是很难解释,有些人看到净土图式经变化时可能就是知道这是一幅经变化,同样有些人看到的时候就会注意到在氍毹上跳胡旋舞的舞姬就想到岑参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虽说看的是艺术史,但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壁画上的佛菩萨形象体现的就是当时社会的审美,更别说在壁画上出现的供养人形象。就算不懂艺术,在看到供养人形象时,就可以联想到当时社会的衣着风貌,也能看出回鹘、于阗等少数民族在这个地区的影响。进而结合自己学过的古代史,偶尔会有一些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个点和那个点是可以串起来的。
每月给自己留出一些看“闲书”的时间还是不错的, 不为立马看了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图自己一个高兴,在阅读中获得的快感是很难被复制,别说换一本书,就是同一本书换一个场景读,体验也会完全不同。这样让自己高兴的时候,就应该多给自己安排些。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