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18-1883),1841年获得博士学位,1843年到巴黎,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9年,马克思来到伦敦,生活极度窘迫,靠着不稳定且微薄的稿费和好友恩格斯(1820-1895)的接济为生。多年以后,生活状况才因接受了几笔遗赠而有所好转。在伦敦期间,马克思常年坚持进入大英图书馆查阅资料,从事自己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笔记、手稿。直到1867年,《资本论》的第一卷才得以出版,后续的二、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分别于1885年、1894年出版。第四卷内容由考茨基(1854-1938)整理为《剩余价值学说史》,三卷分别于1904、1905、1910年出版。
整体来说,马克思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目标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虽然研究中观察的实例来自英国,但马克思认为,存在差异的只是各国产业的发达程度,而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法则引起社会对立的趋势,会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要通过详尽的社会调查发现“黑暗”,而不要“用隐身的帽子遮住耳目,然后否定魔鬼的存在”。揭示规律不代表可以跨越特定阶段,但却如同生育一样,可以减少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在序言中也表示:“一切事在开头总是困难的。”尽管自己已经尽可能通俗化,但开头部分对于商品的分析却不容易理解,比如对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要通过“抽象力”分析经济的细胞形态,对繁杂的商品形态或价值形态进行适度抽象。对于人的理解也是如此,要从经济范畴的角度,把人看成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无论个人如何超脱,始终把人看成“社会关系的产物”。
马克思清楚知道自己的研究不仅是困难的,还是危险的。除了要面对其它研究类似的困难之外,还要面对“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的报复。马克思深知自己对传统财产关系的批判,会激发起“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情感”,但无论如何,都会坚持自己的理想。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