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喜欢躲避问题和矛盾,很难得到真正自由;学会不害怕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才是大智慧。
只要我们害怕痛苦,就会尽力使自己免受痛苦的伤害。如果我们想要自由,那么只需把内心的痛苦看作能量流的一种暂时变化。无须害怕被拒绝,无须担心如果自己生病了,或者有人死了,或者其他事情出现,自己会有什么感觉。
我们不能一辈子躲避那些没有真正发生的事情,否则一切都会变得消极,最后我们的眼中将只有许许多多可能会出问题的事情。
有多少事情会引起一个人内心的痛苦和烦扰?可能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
如果我们想成长并自由地探索生活,就不能把一生都用在躲避那些可能令自己伤心或伤感的事情上。
我们天天努力地谨小慎微,努力地明哲保身,努力地购买各种保险,努力地吃各种保健品,试图防备糟糕的事情发生。这使得我们特别不自由,我们觉得那个痛苦一旦发生,我们无法承受。
事实上,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我们既失去了自由,还要面对那么多的痛苦。
我们知道痛苦的发生是必然的,所以接受痛苦的发生,如果痛苦发生了,我就去体会它、去感知它、去观察它,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变得很自由。
就好像我们不喜欢谁谁谁,每天就祈祷别让我碰见他,尽量不去参加那个活动,尽量不在某个时间点去吃饭……这就是一种逃避,它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不自由了。如果我们选择接受痛苦,认为有痛苦很正常,没关系。当我们接纳了痛苦的发生,我们的心灵反而会变得更加自由。所以我们要静待不安的发生。
痛苦是自由的代价,人生本来就是有痛苦的,痛苦是没法回避的。
我们觉得外部世界不安全,建造一处房子,我们想要这个房子更安全一点,把窗户都关上,关上窗户后屋子里太黑,再用人造的灯光。
当然我们在人造的灯光之下,生活了很多年以后,就会习惯人造的灯光,会觉得又安全、又温暖、又舒适,不再想出门。这使我们不敢去有广阔自然光的外界,哪怕外面的世界芳草如茵、阳光明媚,因为我们害怕,我们被这个“温暖”的藩篱包裹着。
觉悟是什么?觉悟就是穿墙而过,穿破自己所构造出来的这些墙,不用自己的思想去补墙。
我们的思想和头脑经常会补那个墙,只要这个墙有一点漏洞,我们马上就把它补起来,因为我们不想出去,就想待在这儿。
家养的宠物小狗,脖子上戴着电子项圈,当小狗跑到草丛边上,要出院子的时候,这个电子项圈就会放电,小狗感受到疼,于是就不出去了,这个小狗永远被那个院子的围墙围着,它只能在院子里面,它跑出不去。这个小狗不知道,如果它忍着疼跑过了这面墙,那就自由了,电子项圈就没有用了,跑过去以后会拥有特别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们要想突破这个藩篱,我们要想突破自己的思想所构造出来的这些墙,我们势必要经过“电子项圈”电击的痛苦,但是经过了这个痛苦之后,我们会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地。
在动物园,我们看到老虎被锁在笼子里边,会觉得这个老虎好惨,因为老虎没有了自由。但是我们人类一旦遭遇危机,面临问题,我们把自己关起来,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笼子里边,只要我不受伤害。
当我们理解了自己头脑当中的这些模式,知道了自己是怎么把自己装在笼子里边的,怎么把自己保护起来的,我们才有动力去走出这个笼子,去突破电子篱笆的那个边,这样,我们势必要经过一些痛苦。
有人说:“我不愿意这样,即便短时间忍受痛苦,我也不要。”好,不信你试试看,你会执着于很多东西,你认为生活中有很多坚实不变的东西,比如说你买了一栋房子,你认为“这是我的房子,因为我有产权证。”你以为那个产权证会让房子变得很坚实很固定,其实不然。你还会执着于关系,“我们俩是夫妻,这个关系是非常坚实的;我们俩是父子,这个关系是非常坚实的。”你以为很坚实的这些关系、这些东西,最终都会消散。
执着的结果就是,被我们选中的思想和情感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成了心灵的积木。当我们说,他的的心灵已经固化,是用这些执着的积木搭起来的,这就叫执着。
当我们的内心具备稳定性,我们才能不依赖于这些积木,我们才能真正地找到安全感,明白放手以后的感觉。
人生就是一场长长的旅程,我们要穿过各种以往不想去、不敢去的地方,就像小狗要跑过那个篱笆,脖子疼一下就过去了,就会去到对面的牧场,那里有很多小狗,特别好玩。就因为那里有个篱笆,所以小狗脖子一疼就不过去了。
从小狗身上受到启发,我们就要过去,就要穿过这个电子篱笆。
我们不要建造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模型,生活还在继续。觉知一切的发生就是非常舒服的状态。这个时刻到了,然后是下一个时刻,接着是又一个时刻。事情一直都是这样,一刻又一刻地从我们的意识面前经过。关注觉知,旁观它们的发生。看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这些正在发生的时刻做出反应,但并不阻止这一切。我们不想控制它们,只是让生活在我们内在和外部延展开来。
我们每天不都是这样吗?有好事发生,有坏事发生;有高兴事,有不高兴事。没关系,这都是我们的人生旅程。一幕又一幕、一件事又一件事来到我们身边,就这样看着它,感受一下,这是以往从来没有到达的境地。
在我们没有突破过这个“电子藩篱”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我只要好事发生,一旦坏事发生我就很难受”。因为坏事一发生,你就要入戏,我要跟它斗争,你想避免这个坏事发生,就开始较劲,这时,世界又变成了一个问题,而不再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
所以说,放手不是回避矛盾和痛苦,而是为了更大的自由,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可能性,会有这样的能力。
当我们感受到放手的快乐、愉快的心情,不需要担惊受怕,不需要惴惴不安,没有那么多的瞻前顾后,生活一下子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其实,工作和生活还是那样,我们没有放弃努力,没有放弃工作,只是没有了那么烦乱的内心。
“超越一切而尊重一切”“允许一切发生”,当我们达到这种状态时,我们超越了这一切,但不鄙视这一切,而是尊重这一切。
有很多人说,我想选择快乐之路,可是我的妻子性格暴躁,要跟我离婚;我想选择快乐之路,可是我没有考上大学;我是想选择快乐之路,可是我没有钱……我们会有很多的“可是”,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选择。
你没有钱、你的妻子要跟你离婚、你买不起房子,这是现实,如果马上不能改变,你依然可以选择快乐,这是一个选择,而非其他。
关键是每一件事你都直接想到“可是”,想到“我没有这个条件”。大脑在不断地诱使我们关闭能量。大脑说:“你不能那么傻乐呵,你听这心灵鸡汤听多了吧,你没考上大学,你应该很羞愧,你应该难受。”大脑在不断地教你自我保护,不断地教你封闭能量,不让你快乐。
做出快乐的选择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我们得跟我们脑瓜里的“室友”好好商量,最后做主的是我们自己,然后走上一条“不抵抗的心灵成长之路”。
你就想,我只是在场,我只是在场的那个人,我抵抗改变不了事实,让这个能量流过,升起“无分别心”。如果你做到了无分别心,所有的能量到了你的面前,就会自动地流动。
这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你自己的恐惧和欲望之外,并没有什么需要你处理。
恐惧和欲望使得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复杂。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恐惧或欲望,那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处理的。你只是允许生活自行展开,并自然地、理性地和它进行互动。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自己还做不到,给自己请一个帮手,这个帮手就叫作死亡。
思考一下关于死亡的话题,死亡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好的老师。这看似是一个极大的宇宙悖论,因为没有一个人或一个情境能像死亡那样给我们那么多的教诲。
有人会告诉你,你不是你的身体,而死亡可以表现给你看。有人会对你说,你抓住不放的事物都无足轻重,而死亡可以瞬间把它们全都夺走。有人会教育你,所有种族的男女都是平等的,富人和穷人没有什么不同,而死亡可以立刻使我们毫无差别。
假如有个人要死了,假设有死神的话,死神来了,说:“跟我走”,他说:“啊,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安排,能不能给我一周时间,我安排下我的生活。”死神说:“早给了你一年的时间,也没见你安排。”
如果我们还有一年时间就要离世,我们会做什么?死神甚至都给了我们三十年、四十年了,我们做什么了?
死神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时间,我们什么都没做,但是当它来临的那一刻,我们会觉得束手无策,我们觉得它怎么来得这么突然。
事实上,死亡的降临,就是不分场合、不分地域、不分财富、不分种族,它想降临它就降临了。
经常想想死亡在背后看着我们,我们将怎样对待面前的人和事,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见到的每个人,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你身边的朋友,甚至是敌人。死亡能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迈克尔·辛格告诉我们要“居中行事”,走极端会浪费巨大的能量,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就是一个中道而行的状态。
人生一场,我们不走极端,要执中而行,不执着,不去构造那些心里的积木。中道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骑自行车往前走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绝对不是完全不动的,而是左右晃着的,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不执着于外部事物、他人说的话、生活的压力,都是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常常叫一声“你好”,在头脑中答应的那个人,才是那个真正的自我。
清醒地活,首先得有这样的愿望和期待,按照科学的方法去练习,做好自己的观察者,让不快流动过去。不要期待工作和生活中无问题无矛盾,境由心转,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随着清明心的养成,一切都将不是事儿,清清醒醒地过完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