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我花了时间却没有效果?
上周社团举办金话筒集训营,结束后,某岳(好友)说了让我思考很久的一句话:“孙逊老师今天教的东西非常受用(孙逊老师是集训营邀请的讲师之一,那天讲授的是语音发声方面的内容)。”
我感到诧异,因为我虽然觉得孙老师讲得很不错,可远远没到“非常受用”的程度。再者,我在语音发声方面连半吊子都算不上,某岳好歹在朗诵方面自行琢磨了好几个月,要说真的受用,也应该是我更为受用才对(因为孙老师讲授的是基础知识,无基础的人理应掌握更多东西)。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听同样课的两个人,收获的程度不一样?
需求。
恰恰是因为某岳对发音方面的提升更有需求,令他以更积极、更专注的态度去对待孙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在听完后也暗自揣摩;而我因为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花了同样的时间,听了同样的内容,收获的东西远远不及某岳。
这个道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天天在看的综艺和段子,生活中却毫无幽默感;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十几年的书,需要写东西的时候无从下手;为什么有的人听了好几年的数学,到头来却认为学数学纯属浪费时间。
因为别人把培养幽默感当成自己的需求,以学习的心态去看综艺和段子;有的人将写作能力的提升当成自己的需求,以揣摩写作方式的心态去看每一本小说;有的人不仅仅将数学当作是一门应付考试的学科,掌握了数学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件事情细思恐极的地方在于,大家花了同样的时间,做了同样的事,到头来收获的东西天差地别。
我和张岳都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听孙老师的课,他收获到了或许对他朗读方面发展终身受用的东西,使他的声音魅力再度提升;而我只是在脑海中记了零星几个知识点,或许过两天忘掉的时候还会感慨一句:那天又浪费了一个下午!
(二)为什么“需求”造成差异最关键的原因?
先定义一下我所理解的“需求”:指人们愿意付出代价去交换某个东西的欲望。换言之,对一个东西需求越大,就越舍得付出代价去交换它。
我们都听过一句老得不能再老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内在的逻辑便是:因为有兴趣,所以有学习、提升的需求,所以会更为主动、更加积极地去学习相关内容。
喜欢考试临时抱佛脚的人会觉得临时抱佛脚效率最高(注意,是效率高,不是效果好),因为不想挂科,有快速提高成绩的需求。
为什么说“主题阅读”是最好的阅读方法?因为有把某个特定问题弄清楚的需求,所以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大幅提高(而且这个问题对你造成的困扰越大,该阅读方法越高效)。
用简单一点的话说:“你越渴望什么,就越能得到什么。”
(三)怎么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
很简单的问题。我们都学过速度×时间=路程,那么套用到这里的公式就是:效率×时间=个人经验值增长量。而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多的,每个人的时间也是同样以“秒”流逝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努力”(也就是比别人投入更多的时间)以外,提升效率的必要性便体现了出来(暂且不谈方向的问题)。
市面上有太多提升效率的方法了:时间管理、刻意练习、精力管理、自控力、专注力、学习方法······
为了表现自己是一个清高的原创作者,我决定不抄袭他们的方法,另创一个:需求导向学习法。
注意:并不是说当你对一个东西产生需求了才去学,而是对任何所学的东西,都能产生需求。也就是,“学一样,爱一样”。
如果你说:我实在是对这个东西提不起兴趣啊!
那么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
我们都写过作文,为了写好作文会背几个到十几个的素材,到了考试中不知道写啥的时候,就算素材看上去和作文主题八竿子打不着边,多多少少也能扯上那么一点关系,拉进去凑凑字数。
把套用作文素材的思路运用到这:你只要是个人,就一定有欲望和需求,那么在学习看似与自己的需求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东西时,多多少少扯上那么一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需求。实在找不到,就去查:“为什么要学xxx”,找到令你满意的答案。
(四)结语
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对每个人来说,时间都一样。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发现学习的需求是一件很可贵的能力,也是非常能提升时间效率的能力。同样我也相信, 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这个人在说个什么鸟东西,自以为是;另外一种是,或许本身对学习有需求,或许把该篇文章所述的东西转化为了自己的需求,为己所用。
可以思考一下:在迫不得已听领导讲话的时候,可以学到什么?如何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