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游玩到了饭点,问问孩子想吃什么?回答:不知道!随便!
放学回到家,想聊聊学校的情况,回答:还好!
关心一下孩子的近况,回答:没事!
孩子简短的答案,伴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神态,亲子对话戛然而止,要是父母再追问下去,结果很可能是激起冲突。
简短、空泛的回答,表明孩子不想和父母交流
人与人的交流需要共同的话题,大家才能聊得起来,本来父母和孩子作为亲密关系,可以拥有很多谈话的内容,想想小的时候,孩子总要缠着爸爸妈妈说个没完,可以讲一大堆但渐渐长大,彼此间的话语却越来越少,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简短的回答并非孩子没有话对父母说,而是有话不想和父母说!
想想和孩子谈话的情形,父母是不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你怎么总是这样!”,“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听!”,“告诉你不要这样,结果看到了吧!”
但凡孩子说些什么,不仅无法获取父母的支持和建议,而且总被父母否定,甚至招来父母的批评;孩子不说,事情发生了,也会被父母责骂。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从父母的态度上孩子预期就知道会被父母否定,那他自然不会再和父母谈任何事情了。
亲子交流一直处于这种平淡无奇的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当孩子发生了状况,父母只能是最后一个才知道的人。他的同学、朋友,甚至老师都已经知晓了,父母只有匆忙冲到了学校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家孩子怎么会这样,在家里可是很乖的呀!“
简单其实述说着不满
父母的惊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在家里,亲子间的对话都是不包含任何内容的词语,孩子不会表露出任何异常告诉父母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已经习惯于被父母否定,不想从父母身上获得任何帮助,也可以说孩子认为父母根本不会给予任何帮助,结果自然是不会对父母讲任何事情。
所以,当孩子回答”不知道、随便、没事、还好“的时候,其实在用简单的词语来敷衍父母,或者说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不会表露自己的情绪,只是通过最为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不能说的痛苦与无助。
不要怪孩子不说,而是父母不愿意听
尊重孩子,无论他年龄多大,都要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父母同样具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遵从这条原则,父母才能够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而不是孩子说什么就否定什么。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需求、内在的想法,孩子也是如此,当他说出来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决定一切。也许当下,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能答应他的请求,但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你说的话我在认真听。
不说道理,不说教,不去命令孩子,这样的对话让孩子感觉到尊重。
平等、尊重的对话过程,可以从语言连接到孩子的内心,因为那是他想说的话、想做的事,从而构建内在的自我认同。无论父母同意或者不同意都会专注听取他说的话,亲子间连接性的互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建立自我价值的存在感“爸爸妈妈会听我说,我被重视了!”
拥有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孩子自然会对父母述说他想说的,而且是滔滔不绝。当孩子不愿深入对话时,父母需要改进自己的对话方式和对孩子的态度。
【努力学习家庭教育,希望能够伴随自家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