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清》字面虽简单,却《周颂》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模仿像在其外征战的姿态,来表现内在的武烈精神。称扬文王多以文德,赞扬武功,便显得意义非凡。
诗首句感叹当时天下清平光明。无败乱秽浊之政。次句道出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有文王征战的良法。文王七年五伐。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对“文王之典”无限尊崇。
“肇禋”解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
“枝伐”:即讨伐纣的枝党,以削其势力。
肇禋:即始创出师祭天之典。
《大雅 皇矣》叙文王伐崇,有“是类是祃”之句,类是出师祭天,“祃”是出征之地祭天。与本文的肇禋是同一回事,也可以彼此互证。
以“用”字带出用文王之法,暗应“文王之典”“维周之祯”与“维清缉熙"相互呼应。用虚字“维”引出赞叹感慨之辞,再次强调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
这样的文字处理,未必刻意为之,而在结构上有回环吞吐的天然妙趣。
这样一首年代久远,且有十八字的短诗,我们在涌读过程中,很难产生共鸣。要是能有复原的乐舞供欣赏,观看打扮的文王之师的舞蹈家表演攻战之状,可能对于感受武烈精神,应该是一大艺术享受。
就像我们在武夷游玩必得观赏《印象武夷》,更能深切感受武夷的山,武夷的水,还有武夷的人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