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留在安平的魏巍故事

留在安平的魏巍故事

作者: 晚霞一 | 来源:发表于2022-10-27 06:52 被阅读0次

          案头一幅作家魏巍给我的题词,令我感念多年。随着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广度播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连同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光辉作品的作家魏巍,得到了无数人的憧憬和热爱。不为人知的是,作为著名作家的魏巍,还与安平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一)情定滹沱

            魏巍原名魏鸿杰,1920年生于河南,曾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正军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45年春,作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教育科长的魏巍,从山区来到地处冀中腹地的安平县采访,见到了担任报子营村妇女自卫队指导员刘秋华。看到二十出头的"刘指导",指挥妇女们作军鞋,筹军粮,练刀枪,样样"踢得开,叫得响",魏巍倍感亲切,顿生爱慕。1945年8月15日,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魏巍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宣传科长,在军区《前线报》编辑部又一次见到了刘秋华。经上级批准,魏巍结伴刘秋华回安平探亲。行进在滹沱河大堤,伴着繁星点点,二人满怀久别重逢的喜悦,展望祖国与人民的光明前景,魏巍向刘秋华和家人表达了愿结连理的真诚夙愿。尔后,魏巍在转战中常以创作、发表在《晋察冀》报纸的诗歌作品,表达对刘秋华的深切牵念。1946年3月,安平党组织派人将已在政府工作的刘秋华,送至河北省涞源县下花园,与魏巍结为革命伴侣。

    (二)关照遗孤

            1943年生于安平县的刘偶,是魏巍毕生关照的战友遗孤。1948年3月16日,魏巍骑自行车行程百余里,从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第三次来到安平县王营村,专程寻找已牺牲战友王子展的家人。经村里老支书认看照片,魏巍联系上了已与母亲寄居他处,从没有见过自己父亲的王子展遗女王偶。翌日,王偶与母亲坐着毛驴车,走了三天三夜,找到驻扎在河间县的八路军某部。魏巍流着泪介绍了战友王子展的牺牲经过,并告诉王偶母女:"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对我说。战友倒下了,我替他养家扶幼,共产党八路军诀不会对革命者的亲人撒手不管"。过了几天,魏巍送王偶母女回到安平,立即与当地驻军协调,为王偶母女办理了"烈属证",建起三间砖房,从村里调出七亩良田,自己出资为王偶娘儿俩买了一头耕牛,并为王偶一家办理了"代耕票"。1962年高考前夕,王偶进京看病,魏巍带着王偶顶风冒雨,挤公交,跑医院,找名医,经过两个多月诊治,当王偶痊愈回往家乡时,巍巍在北京火车站悄悄掏出500元,给王偶用于病后调养。这之后,不管是1970年王偶被保留进入大学,还是后来参加工作,魏巍都给予了父母对儿女般的殷切关怀。

    (三)亲切庄户

            1954年初春的一天,刚刚结束志愿军赴朝记者生涯的魏巍,以作家身份来到安平县体验生活。急性子脾气的他,很快进驻到许家庄村,与百姓同吃同住,大伯大娘叫个不停,倒肥推土无所不干,俨然成了力气蛮大的棒小伙儿。这年夏天洪水爆发,村里村外一片汪洋。魏巍白天同大家一道抗洪,晚上则如夜游神一般,走家串戶问东问西。还不按传统吃"派饭",非要自己拉饭单,一心想在饭桌上得到

    "第一手材料"。中农成分的许志焕觉得自己资产多,一度想退岀村办农业合作社,后来看到大水围村,乡亲们在党组织带领下团结抗洪,不快心里烟消云散。魏巍问了几次,要挖岀许志焕转变的"心底儿",急得老实憨厚的许志焕躲进了自家菜窖。魏巍在志焕妻子的指点下,追到"窖底儿"完成了采访。1956年,魏巍依据在安平的生活体验,创作了小说《中农入社的变迁》。

                   

    (四)倾情碑文

              1991年1月28日,曾被表彰为衡水地区十面红旗党支部的安平县许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振山,在指挥群众建设村集体塑料大棚时突然离世,与张振山多有交流的魏巍闻讯,对进京的村里领导说,振山未必读过《岳阳楼记》,但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正实践者,我们共产党人如果都像他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敌人能打败我们呢?翌日,魏巍忍着悲痛,先是以行、楷书体,撰写了600余字碑文,用于雕刻在由村里乡亲捐款建造的"张振山功德碑",后由启笔5000多字的《为张振山写碑文》,发表在了《光明日报》。

               

    (五)寄语"厚积"

            1991年9月18日傍晚,落日余晖把安平县迎宾馆染成了一片金色。正在院内北楼与《光明日报》记者李树喜商议《丝网史话》创作的我,得闻南楼有作家魏巍莅安,十分欣喜。

          "你是小王,我是你在《名作家与庄户人》一文中写过的魏巍"。

              看到接待客厅摆有笔墨纸砚,我心怀忐忑地表示想请"老人家"题写墨宝。满口应允的魏巍思考片刻,铺纸饱墨,挥笔写出了两行竖排大字:"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见文前图片)。

            魏巍先生对书写内容解释说:"所谓厚积,是指从生活中加重积累厚度、密度,你读过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篇文章吧,毛主席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真是千真万确。我这些年写岀的作品,无不是浓厚素材和深邃积累的结晶。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从几十本志愿军采访录中提精抜萃所得。《地球上的红飘带》《东方》等长篇小说,也是我几十年中重走长征路,漫步朝鲜多个战场的创作成果。所谓言有物,是在厚积基础上,发之笔端的文字、现点及舆论,一定会是实实在在的理性判断,和令人信服的人间正道……"

    (六)题字捐书

              1994年8月,从小在私塾求学的魏巍,了解到安平县育才中学办出了特色,由原有的四个教学班发展到32个,在校学生近2000人,被授予"河北省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示范学校",非常高兴,不但应邀题写了"河北安平育才学校"校牌,还派人把1351本书刊无偿捐给学校,并写信寄语师生"走革命路""锻炼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1995年6月,《安平县志》即将定稿,县里有关同志晋京请求魏巍作序,魏巍连夜驱笔,饱情足意,迅速实现了来者"夙求"。在为安平县志所作序言中,魏巍写道:"安平是冀中平原的一个小县,抗日战争时期,冀中行署、冀中军区均在这里创建,炮火硝烟中,我曾和勇敢、纯朴、勤劳的安平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战斗,岁月虽久,但永远难忘……","此序既成,一贺《安平县志》问世之喜,二表自己数十年对安平人民的思念敬佩之情……"

              1998年9月8日,获悉为抗击日冦牺牲丈夫,几十年如一日为党工作的报子营村农民妇女刘胜彩病重,魏巍赶往石家庄医院看望,他对弥留之际的刘胜彩说,你和你们家人传奇的革命事迹,令我感动。我在长篇小说《东方》中所描写的女英雄"金丝",就是以你为原型创作的,咱得让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革命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1920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的风景》。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1952年,完成中篇小说《长空怒风》。1956年,完成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1978年,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东方》。1982年,凭借《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2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在安平的魏巍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px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