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那个手拿唢呐,背着一个硕大书包站在路边的小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站到了他的身边:“你几年级了?”
“五年级。”
“你会吹唢呐吗?”
他斜睥了我一眼:“会啊!”
“那给我吹一段怎么样?”
“不!”他挺坚决的拒绝了我。
我的目光又落到了他的书包上:“那我提一下你的书包好吗?看上去好重。”这次他倒没违拗。我提了一下,真的好重呢,估计有十几斤吧?“哇,好重,你能背得吗?”“能。”他一边说着一边就摇晃着穿过了马路,好替他担心哦!
记得弟弟的孩子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弟弟给我们家人讲他给孩子称了称书包就有十斤重,当时我妈妈好担忧,老怕这么重的书包会压得她的孙子长不高。
可不是嘛,每天下班路上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负重而行,心里真的是充满了忧虑,都装的什么呀,该有多少家庭作业放在里面啊!
假如年纪渐长到了回忆的年龄,他们的回忆里会装些什么,是做也做不完的作业?是沉沉的书包?还是被禁锢在单元楼里孤独的童年?
有没有我们童年的那份难忘的回忆?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真可以是用金色来形容,每天上下学就一个妈妈手工做的斜挎在肩上的书包,记得当时有说斜挎书包不好,容易造成斜肩,提倡背双肩包。现在想想简直是可笑,我们里面就两本书,两个本子,外加一个文具盒,再调皮些的放些弹弓,装些皮筋跳绳,总共也超不过二、三斤,哪会斜肩啊?倒是现在孩子那么重的双肩包,会不会驼背啊?
每天上课对我们来说是件极其轻松的事情,全班也就二十几个同学,老师讲的通俗易懂,教具也很简单,一幅图就足以吸引我们所有人的目光。上数学用的是家里有地种的同学给我们准备的小细棒,大家两人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三八线也不足以影响我们的友谊。下课铃一响,每个教室的同学都象小鸟一样的飞出来,女孩子跳皮筋、跳绳,下腰、托手上墙、编花蓝、扔沙包、跳房子,男孩子滚铁环、钉拐、拍三角、弹玻璃球。弹弓在学校是不许玩的,虽然是纸折的子弹,但也怕伤到同学们,男孩子还喜欢用多张纸折手枪,折垫在帽子里的衬垫,把自己头上的黄军帽衬得有棱有角,帅气极了。上课铃一响,玩具一收又象归笼觅食的鸟一样回去汲取知识。老师从来不干涉我们拿玩具,可是我们的课间活动却是那么的丰富多彩,到老回忆起来也是那么甜蜜难忘。
我爱人比我大二岁,不过经历可比我丰富多了,说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来,眉飞色舞,虽然都在县城长大,可他县城的角角落落就没有不知道的地方,周围的山山水水就没有他没有去过的地方,最冒险的一次经历是他有一次和他妈妈生气,赌气翻过一座大山,独自一人跑回自己的老家,十岁刚出头,三十多公里的山路,他也不怕猛兽把他叼走,呵呵。不过还挺羡慕他的,比起现在的孩子他的童年该是多么富有啊。
我们那时候的家庭作业也是很简单,放学时老师让同学们拿出课本,开始布置作业:数学第几课第一、二、三练习题,语文今天学的生字写两遍,学的生词造句,作文从来都是在学校做的。没有练习册,没有课外辅导的书,两本书足够矣。即使到了小学的高年级也就多个自然课,多好,也啥都会了呢。想阅读?那就在老师那儿订《中国少年报》,《儿童画报》,我看的第一部最长的小说是三年级看的《木偶奇遇记》,看的最早的童话故事是〈舒克与贝塔〉,当儿子看开这部童话的动画片时,我还小小的激动了一下,原来儿子也有与我一样的嗜好,呵呵。喜欢一样的童话,也没有啥代沟嘛!再大些,《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吕梁英雄传》、《红楼梦》……那时候的时间真多呀,也没有电脑、手机和游戏勾引我们,大量的时间都被我用来看小说。那时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梦想就是当个文学家。呵,虽然这个梦看来永远实现不了了,但有梦想总归是好的吧。
现在总会有当妈妈的给我讲他们孩子每天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也做不完,有时候甚至趴在书桌上就睡着了,不叫吧,做不完,叫吧,不忍心,感到孩子好可怜!
去年各校组织一种名叫大课间的活动,几百号学生整齐划一的听着音乐跑步,做着千篇一律的操,虽然也有拍皮球、跳皮筋可还必须在规定的地方,听固定的音乐,跳一样的动作,虽然整齐、虽然好看,但总觉着就是一种表演,哪有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么随意、自由、快乐有创意,我们的都是自己编的动作,自己的想法。
中心校曾经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课堂教学比赛,听得我晕晕乎乎,直想睡觉。太没劲了,无论语文、数学、科学还是品德,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一点儿创意都没有,听说这是从某某县学会来的先进经验。评课时居然还被说很好,完成的不错。老实说,我都看不出来孩子们有啥收获。课堂的主人不应该是孩子吗?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及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不是老师的宗旨吗?
学校开展兴趣小组,学葫芦丝、学唢呐、学国画,学的东西真不少啊,但沉重的作业无法让孩子全身心地去学喜欢的东西,学会了的又要进行无休止的表演,表演给家长看、表演给来参观的人看、表演给来检查的上级看,学习好累啊!
教育有时候似乎变味了,在某种程度上演变为表演,课堂老师在表演,课下让孩子们去表演,就为效果,就为整齐好看,更不好听些,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难道这不是一种抹杀吗?抹杀了孩子的自由与天性,抹杀了他们的好奇与好动,把他们固定在一个统一的模式里。真想象不出,他们将来的回忆里会有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