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重新认识了
“时间管理”
[说明:这篇文是昨天写好的,时态以昨天(3/19)为基点。]
上周一整周都在讨论“目标管理”,如何制定可实施的目标。首先是主讲人分享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如何制定目标的。一周内,群里的每个人轮着分享自己的目标,进行互动、反馈。到了周日就面对面展开思享会,把这周行动期间设定目标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然后主讲人完善、总结新的“目标管理”法。(以后的每期思享会都会按着这样的逻辑流程来开展)
有了目标后,如何以每日为单位循序渐进的成长?
实际上,时间就是一天24小时,是不能被管理的,能管理的只有事件跟自己。
第二期思享会主讲人,是阵风风,一个立志于当高级模具师的汉子。
他在着手准备这期内容之前,他让我推荐了些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或者书籍给他,那我想,在这之前他大概是从没想过“时间管理”这个概念,自然也是不知该怎么做。我分享了“得到”app里的“番茄工作法”和“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课”的音频给他。接着这一周我们就“时间管理”的主题边学边行动了。
这一周的头几天里,我们像记流水账似的把每日计划给罗列了出来,每天晚上再报告今日完成情况,继续写明日计划。这个阶段的的每日计划大家都是记录一天要做的所有事情。毫无成长意义的流水账,没有记录心得、没有记录思考,时间管理也混乱,事件总是拖延。第3天,开始将事件分为(必做、选做)。第4天,开始不记录日常活动(指没有促进你思考或者成长的事件),只写下有意义的3件以内重要计划。第5天重点在于记录你所完成的事件的收获与心得,而不是关注每日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第6天,我分享了“整理术”,阵风风提出了“番茄工作法”。
我粗略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今天下午的思享会做个重点汇总。(其中引用了叶武滨的时间管理法、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课以及番茄工作法当中的部分观点)
No.1 对事件进行分类(要事优先)
第二期思享会总结:我们重新认识了“时间管理”如图,所有事件可以按优先顺序被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四类。
重要的事件永远应该最先处理,之所以把重要不紧急事件放到第二而不是紧急不重要,是因为自然产生的真正重要紧急的事件其实很少,大多数是由于重要不紧急事件的拖延,最终才让重要不紧急演变成重要又紧急。另一方面,生活中的紧急事件往往可以放到情境中去处理或者可以拒绝,比如朋友突然约你去看电影,多重要,但不紧急啊,你可以把近期重要不紧急事件做完后,再如释负重地约会。若等到重要不紧急的事变成紧急,就会产生积压的焦虑,往往会造成效率、质量双低下的结果。(这也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坏习惯,喜欢娱乐玩了再到最后一刻急急忙忙把事赶完。)
即减少重要不紧急时间转变为重要紧急事件。
No.2 清空大脑(高效生产)
大脑的高级功能是分析、思考,而不是记忆。如果大脑被一堆无关紧要的事物占用着空间,那么就会大大减低处理真正的核心事件的效率跟质量。所以,定期汇总、清空大脑中无用无价值事件很重要;学习整理术,养成生活、事物的整合习惯,利用app、电子文档、笔记本等来记录这些琐事。
No.3 每日三件任务为封顶(少而精)
为什么你看有些人什么都能学得好、做得好,他完成了这么多你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居然还能去玩乐,还能坚持健身、早期早睡,形成这种极其养生、规律的作息。而你可能耗费了大把时间,却连几件事都做不好,规定时间内做不完,还要熬夜到凌晨,顶着两个熊猫眼。在接触到这个方法之前,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就是这样的,也是典型的拖延症,总有各种理由各种诱惑,导致我把最重要的事总留到最后快到临界期限了才做,然后颠倒了生物钟。(晚上做思考性的事,思考着、思考着就兴奋了,大脑膨胀,失眠了)我以前也一直以为在晚上,特别是大半夜的时候,自己的思绪、逻辑才会最清晰,所以我才总是晚上做事。现在我就明白了,那是我为自己无法管理效率的借口跟安慰了。
第一、 你是没能力在嘈杂的环境中抵抗干扰,专心做事;
第二、 你是拖延症,总要最后一刻行动。
我用切身经历告诉你,因为工作时间的顺序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熬夜、失眠、作息紊乱,后果很严重,是种慢性自杀。比如,我就曾因此拖垮身体而住院(虽然不是什么大病,可我还年纪轻轻,就!)
而每天烧脑的要紧事不需设定太多,最多做三件已经很了不起。逼迫自己一天完成太多的计划,会在无形中造成压力和打击,导致焦虑心情从而影响一整天甚至最近几天的工作状态。
从现在开始,尝试着将一天最宝贵、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优先用来处理重要事件,既提高效率又不伤身。
No.4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的起源是由于有个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偶然发现了一个形状像番茄的闹钟,便尝试用它计时,来规定自己做事的时间期限,让自己进入高度集中的状态。后来经过不断调试,有了明显效果,此后使用此法的人就多了,便将此法称为番茄工作法,将这种以固定时间为单位来进行每一项重要事件的工作钟称为番茄钟。(注意,番茄钟的仅用于重要事件的设定,而非娱乐型或日常例行杂事。)
第二期思享会总结:我们重新认识了“时间管理”一、番茄钟的设定
有研究表明,人大脑专注做事的适宜时间一般为15-35min,因此一般建议将番茄钟的时间设定为25-35min,且一旦确定不能再修改番茄钟时间长度,比如你设定了25min,即属于你的每个番茄钟都应该是25min。再根据事件以及自己的工作效率,来预估完成事件所需的时间,假如阅读一篇文章你预估需要15min,那你就设定一个番茄钟来完成,可能你真的15min左右就阅读完了,那这个番茄钟里剩下的时间你就用来反复阅读或者思考,总之在设定的番茄钟内必须专注在这件事上。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长度是有限的,在利用番茄钟进行高强度工作的时候,需要设定一个“休息钟”,根据每个人自己的习惯,这个休息钟可以设定5min、10min等等,可以在完成一个番茄钟的工作量时进行休息,也可以在完成3个番茄钟后。但是这个“工作-休息”的循环模式必须固定,比如工作一个番茄钟25min,休息5min,再工作一个番茄钟25min,再……,这样容易形成一个良性的条件反射,可以帮助大脑融会贯通,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另外,比如你计划写一篇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推文,首先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较大耗时,一个番茄钟完成不了,甚至3个番茄钟也不行。返回到之前说的,一天最多计划3件任务,因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大事件拆分成小事件分段(往往需要好几天连续作业)来完成。
① 查找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书籍(计划1个番茄钟)
② 阅读人力书籍的重点部分(4个番茄钟)
③ 总结读后收获,即推文草稿(3个番茄钟)
④ 推文排版、发布(1个番茄钟)
二、番茄钟与实践相结合
行动往往是循序渐进的,计划往往是过于理想的;况且在根据番茄钟进行高强度工作时,也很容易被打断、干扰,可能来自外部干扰,也许是内部自发中断。这时候就需要借助3个工具:记录表、今日待办表、活动清单。(工具的作用是对“番茄钟的使用情况(每一项事件计划多少个番茄钟,实际多用了还是少用了多少个)、每日计划、短期内计划的事件、完成情况、中断原因”等进行记录并定期对使用效果进行比较。这里我不详细解释三种表格具体怎么用怎么设定,我认为不一定要按最初发明者设定的去执行,每个人应该按自己习惯来设定,只要达到的效果一致便可,不知该如何设定的人可以下载一个“番茄to do”的app参考。我按自己习惯,将工具精简为:将今日待办表与记录表合并为一个、活动清单。
利用工具分下面5个步骤来实践(我按自己习惯精简为3个步骤):
计划
(即在表格上列出事件及相应预估的番茄钟、待办的事、顺序的分配等)
跟踪、记录
(将实际实践中使用番茄钟的情况记录下来,并记录途中遇到的干扰项,干扰时间)
处理、分析并可视化数据
(定期将一个月或一周内的表中记录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对比分析,有需要的可以制成电子图表,更直观反映你在实践中的效果,也便于保存,进行持续对比,利于反思、不断进步。)
依据我自己的理解,省略了、也精简了部分概念,番茄工作法在这里就分享的差不多了。
刚接触到这个工作法的时候,光是听主讲人噼里啪啦分享完都已经头脑发胀,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好复杂好麻烦,我拒绝采用。好在我总习惯在产生消极思想的时候转念一想:是啊,这个方法太麻烦了。可是,与我想完成的目标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一生避免不了会遇到很多不太情愿的事情,而真正热衷的事往往需要这些不情愿来铺路的,难道我每次都逃避吗?
{ 我总得试试。} 所以我欣然接受了这个方法,先实践一段时间再说吧。
第二期思享会总结:我们重新认识了“时间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