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体味“善”
——研读《老王》
文/张爱敏
走进文本,体味老王之“善”
问题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王是一个苦命的人。
他生活艰苦,精神凄苦。
一辆破旧的三轮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
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当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老王只回答“住那儿多年了”一句,答非所问,却道出了老王的内心凄苦,他没有家,那塌败的小屋也不能称之为家,那里没有家的温暖,只是他的栖身之地罢了。
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
送水、送人、送香油鸡蛋。
老王 “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没想到这一点。”他并没有像当时的其他人一样,借机会欺负这些“牛鬼蛇神”,能看出老王的纯朴善良。
老王临死前来送香油鸡蛋。“看见老王直僵僵嵌在门框里。” 只有死的东西才能称得上“嵌”,一个“嵌”字写出老王当时已如同死人一般,没有一点活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王还来送香油鸡蛋,他是在对一直照顾关心自己的人报恩来了。
老王拖着僵直的脚步来感激,来告别,说明了老王的善良。
02善良的只是老王吗?
陪老王说闲话;问老王的家在哪里;不要老王减半收费;担心老王靠一个老主顾,能否维持生活;对老王的死充满了愧怍……
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杨先生善良的心,甚至杨先生的这种善良和同情,还延伸到她女儿那里去了,为了老王的夜盲症,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每想起老王,总觉得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怀有愧怍之情呢?
03深入文本,品味“愧怍”
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谁是幸运者?谁又是不幸者呢?
老王是不幸的人,他无家,残疾,多病,无力谋生等等。
谁是幸运者呢?
杨绛一家?他们生活条件比老王强,他们对老王的宽容是一种同情,是对不幸者的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愧怍”是作者对自己居高临下者的解剖与批判,是没有对老王的精神与心灵进行关怀的自责。
杨家是幸运的吗?
杨家也是不幸的,他们被下放到干校,作者还被剃了阴阳头……
杨家是不幸的,作者也在下放干校时失去了自己的女婿,夫妇二人都被下放了。
作者的不幸,从文中能找到吗?
杨家也是不幸的。文中写道: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钱先生肯定是被打的,只是作者不说罢了。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送默存到医院去,反复问“我”是不是真的有钱?连老王都问我还有钱吗?可见我家当时的窘迫。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接送。能看出当时他们已如“货”一般了。
…….
两者比较,谁更不幸呢?引导学生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
老王是无识无知的物质痛苦,而杨先生一家是异常清醒的精神痛苦,二者比较,后者的痛苦更甚。
这深怀苦痛的杨先生,却把自己放在幸运者的地位上自责,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对老王充满愧怍,这种“因了别人的苦难而忘了自己的辛酸”的情怀,也只有像杨先生这样的充满爱心,心怀大爱的人才能实现。
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悲悯的心,用爱心去唤醒爱心,用善良去体察善良,让我们做一个老王那样的善良人,做一个像杨先生那样的善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