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要有“温度”
一堂课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浅度,需要注意,走进文本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实际上就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教,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就是理想的语文课提倡的教学应该具有的“温度”。换言之,理想的语文课应该具有的“温度”,就是课堂的活动安排,即“怎么教”。
让课堂有“温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挖掘内涵,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深度理解文本,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教学的重点,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师在精读过《水浒传》后,了解整本书内容、思想、主题,了解林冲的生平经历,了解小说中众多人物在“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社会现实中奔向梁山泊,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将本篇文章放置在整本书中,了解清楚林冲上梁山前后发生的生活的翻转,性格的变化,结合小说教学的特点,便能很快确定文章的教学内容,即人物(林冲)随着一件件事件的发生,性格也随着变化,而事件的发生又伴随着环境的特点。这样就很清楚本文的教学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了解环境作用。
二、教师充分了解学情,设计教学流程。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设计教学流程或者教学环节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情,以保证教学效果良好。上一堂课前,我们一般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清单”,上课时简单检查。但对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一样的学生来讲,自主完成“任务清单”效果是不一样的。就拿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讲,课下完成自主学习是存在问题的。我们不妨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仍然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说,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清单。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任务,质疑,互相交流,教师或学生交流释疑。此环节可以让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了解环境作用。分组讨论,概括事例;了解性格变化,分析环境作用。此环节重点突出,在前面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较好地完成课堂任务。
当然,第二课时还可以设计为:听(听同学讲故事)——说(说性格之变化)——读(环境之语句)——写(写学后之感悟)
第三课时:拓展学习。(略)
三、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究交流。一堂有“温度”的语文课,一定是师生对话精彩频现、生生争辩妙趣横生、活动设计环环相扣、联系生活情景再现等,总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设疑问难、抛砖引玉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要将课堂变成“一个人的舞台”。仍然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如果采用“听——说——读——写”的教学流程,可以让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林冲的故事,设定规则,讲故事不能重复,学生们一定会积极参与;听过故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性格特点概括;读完环境的语句,联系生活的经验,分析环境作用;写林冲的变化,赞英雄之奋起反抗,论社会现实之不公等。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氛围热烈,这就是有“温度”的课堂。
四、建立师生民主关系,课堂生动和谐。课堂的“温度”还体现在师生的关系上。教师幽默风趣有较好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语言表达亲和颇具感染力,这样的课堂是一定会和谐生动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语言表达一定能够要简洁通俗,学生能够快速抓住问题核心,表达答案;教师要积极正向评价鼓励学生,学生有迫切表达的意愿和兴趣;教师要借助丰富的表情、恰当的肢体语言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而积极参与;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探究讨论并制定激励性的规则,让学生敢于交流获得成就感;教师要放下“身架”走下讲台积极参与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和力和热情而忘记师生之别平等交流。总之,教师要改变观念,善于在日常的教学中经营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的“温度”不断升高,做到这些,是非常有助于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