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小说旗手(滕固、徐訏)

作者: 80a257a8de42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09:04 被阅读142次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两大文学流派中,文学研究会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主张“为人生”的文学。而创造社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提倡“为艺术”的文学,代表其作家的小说的创作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和伤感情调。

      郭沫若等创造社成员早期的浪漫主义小说创作,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倾向和颓废悲观的色彩的特征,因此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也区别于欧洲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创造社五四时期的小说家大多为青年知识分子,这使他们的小说带有浓厚的浪漫抒情性,成为五四以后青年自我压抑,心情苦闷、理想破灭的艺术写照。

      但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小说并没有一直局限于自我抒情和恋爱,在其发展的后期,开始出现了深受唯美主义影响的新浪漫主义小说,在倪贻德和叶灵风的小说中有明显的表现。新浪漫主义小说,一方面主观抒情性有所减少,一方面越来越缺乏现实内容,向为艺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朦胧幻美方向靠拢。在创造社之后的浅草、沉钟、弥洒、绿波社成员的创作中,其小说在大体上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的转变,是主观向客观,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变,在新浪漫主义小说向唯美主义靠拢的同时,创造社的同人滕固,在自觉接受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之后,创作了《壁画》、《石像的复活》、《古董的自杀》和《水汪汪的眼》等将奇特的恋爱心理和真幻相叠的情节相结合,具有空幻唯美特点的小说。他的小说融梦幻、象征和怪诞、夸张为一体,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艺术气息。滕固的主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银杏之果》和《睡莲》等。

      唯美主义小说上承浪漫主义,下启现代主义,是一种重想象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创作流派,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但其创作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可谓诸多小说流派的一朵奇葩。由于时代的主题变化,三十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在中国可谓独领风骚,以后浪漫主义小说几乎一蹶不振,直到四十年代的上海,出现了与张爱玲齐名的徐訏。

      徐訏的创作开始于二三十年代,但在赴法国留学期间,才开始了他充满瑰丽想象和深邃哲思的浪漫主义小说创作。《阿剌伯海的女神》是他的第一篇浪漫主义小说,这篇小说与中国二十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和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新浪漫主义小说完全不同,以丰富的想象,奇丽的异国情调,演绎了一段扑朔迷离的梦幻爱情。四十年代,他又创作了同样具有异域风情的《荒谬的英法海峡》,《吉布赛的诱惑》。这些小说中,作者借助瑰丽的梦幻想象,在曲折动人的情节之中,对东西方文化和人类乌托邦理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性之爱和自然宗教的赞美。翻开了中国浪漫主义小说崭新的一页。

      徐訏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心理分析和哲学思考是密不可分的。这在《鬼恋》和《精神兵患者的悲歌》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叙述故事的艺术上,徐訏在四十年代的小说家中,堪与张爱玲媲美。作为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他的小说虽然寓意着深刻的哲理,但小说情节却构思得精致曲折,引人入胜,加上细腻的心理分析和优美景物描写,丝毫让人不觉得有哲理小说的说教意味。在《一家》,《风萧萧》等小说中,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现实内容,取代了对异域的想象,在对社会变幻,时代变迁中人物命运的描写中,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实关怀。而在《烟圈》和《幻觉》等短篇小说中,对生命存在的真实与虚幻,此在人生和超越彼岸等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小说的意境开阔深远。徐訏后期创作了《盲恋》和《时与光》等中长篇小说。

      徐訏小说在四十年代达到了一种成熟的形式,在由早期的短暂的现实主义创作,过渡到赴法留学时的浪漫主义,在四十年代,融合了现实与浪漫、古典与现代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后,将现实的时代性与浪漫的超越性地域的民族性与人物的世界化,艺术的唯美与哲学的深刻,主题的高雅与文体的通俗结合在一起,从对人生的现实描写,理想的浪漫想象中,将人的生命体验,世界的本体存在,在哲学思考、心理分析、宗教观照下,进行了形而上的探索,由对个体生命的救赎,升华到对世界本体的认识。施蛰存和废名之后,又开创了一条融会中西,超越雅俗的现代小说道路。如果说施蛰存是以现代融合古典,废名以古典吸收现代,那么徐訏就是以浪漫包容现代,同样走向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形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浪漫主义小说旗手(滕固、徐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rzr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