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超脱物外的完美境界,达无何有之乡的境地,方可真逍遥自在。当然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修行,然后到达了那个万物不等之上的万物齐一而平等的境界,领悟到生命本身的真谛,方可以一个养生主的姿态去追求自己生命的本来,然后在这不凡人世间的更好的活着。《人间世》便是庄子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于这个不凡的人世间。
第一个故事是庄子借用孔子及其弟子颜回的故事,给我们说明了,人存乎于人世间应该注意的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道理是明朗的。
某日,颜回向老师孔子辞行,欲去卫国。孔子不解,便问何故。答曰:卫君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长此以往,则民死泽若蕉,就此现状,遵师之教诲,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然夫子否矣。“若殆往而刑耳。”
理由是“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言外之意,要想做帝王之师,去拯救卫国,你的本事是远远不够的!
于此,我们也会常犯颜渊的过错,拥有了一点成绩,抑或有了点本事,便兴奋雀跃的要好为人师,救世救国,殊不知,“德之所荡”“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搞得自己有争名夺利之嫌,甚至会为自己带来诸多麻烦。古往今来,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有以师者自居的自负,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做好自己再言其他。
自修到什么程度?内圣则外王!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若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必然要有内圣的修养,至圣的境界,需要你对这个世间有建树,有功劳,南师说:事到有功方称德,把为之努力奋斗的职业当做事业,何为事业?易经上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为民有举措,有功绩,有所贡献,做到这些或许虽不中亦不远矣!
内圣的修养,唯有圣人做得到,而“内直者”心若止水,持“”心斋”,修心,于此,不亦人人皆可为尧舜也?
修己安人,自圣为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