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里,总有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跟随着老师们,兴奋地坐着咯吱做响的客车,有些还拿着记录的小纸片,用稚嫩的语言记录着出行的心情,奔向那时候还很遥远的龙门。
龙门,透过历史的尘埃,带着经年的荣与光,伤与痛,向我们走来!
独领风骚的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存世已有1500多年,营造时间前后也有400多年,唐皇武则天时期被推向了建造高峰。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的“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龙门石窟的:“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我们参观时最震撼的肯定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这是显赫的“龙门形象”。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大卢舍那像龛在开窟造像时,没有采用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一反常规地依着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塑,因而有别具一格的浩然大气。
大佛据说是工匠根据武则天的容貌仪态雕刻的佛像,头部就是武则天48岁时容貌的再现,大有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雕塑造型丰满,是很明显的唐代特征。面部细致动人,嘴角有隐约的笑意,看上去安详、温和而亲切。
仰视观望,似有内心的观照,一种精神的辐射,仿佛万事万物的渺小感油然而生。佛意中“卢舍那”意即光明普照,佛像静默无语,仰观之人,心也慢慢的沉静下来,虔诚和敬畏之心会慢慢占据你的心灵。此佛更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说来有趣,凡是唐代的造像,佛像的面部都很丰满,额头宽大,面颊圆润,脖子上还有三道明显的皱褶。而北魏的造像面部清瘦,身材苗条,脖子上一道皱褶没有。有人就戏言,想要分辨唐代和北魏,直接看脖子上的褶皱就可分辨出来。
二十品及诸窟争奇
如果说唐代的雕塑以卢舍那大佛为代表,那么北魏时期就是以古阳洞的雕塑为代表。这里的佛像充分体现了以瘦为美,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双肩瘦削,连衣纹的雕刻也是坚劲质朴的。
特别的是,古阳洞的很多佛龛造像都有题记,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的珍贵资料。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集中于此,名字起源于清代,当时的人们将龙门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二十个石像题记总结并称二十品。
1973年10月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来洛访问,参观龙门石窟时,在禹王池看到《龙门二十品》拓本,周总理就爱不释手,走到宾阳洞又看到了《龙门二十品》拓本,再一次停下了脚步,问随行人员带有多少钱?因没有凑够500元,周总理又拒绝接受赠送,最终也没有拿到原汁原味的《龙门二十品》,满怀遗憾的离开了龙门。那次洛阳之行,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到外地参观,伟人高尚品德与艺术独特魅力的相互辉映,独留于此间流传!
宾阳洞颇有异域风情,穹顶有硕大的双重花瓣莲花宝盖,更有传神的飞天造型。
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记录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据传,当时寺庙驻扎时,经常有附近的乡亲们去抄药方用来治病。
万佛窟莲花窟都各有特色,每每让人留连忘返。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当然,在路旁没有完成的窟洞里,经常会看到有小小孩童学着佛像的模样盘腿坐入,甚是可爱。我们当年避开老师的耳目也都这样试过,可惜了当时没有相机手机,但脑海里还是会留存这样的记忆。
龙门的伤与痛
龙门石窟的雕塑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使造型艺术进入中国后一路变革,达到登峰造极的产物。有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即使曾经被忽略和遗忘,它的光芒也是无法遮掩的,这也为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祸。
1909年,国外学者在其学术著作中发表了龙门石窟的照片,此类书籍向世界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引发了国内外不法奸商对龙门石刻的觊觎,直接刺激导致了1911-1949年国内外对石像的疯狂掠夺。国外的买家甚至可以通过目录和照片预订所挑选的石像。
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谁在收藏中国》中有言,“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卢芹斋是西方掠夺中国艺术的主犯。整个20世纪30年代期间,卢芹斋构建了复杂的买家和探子网络,使他不仅有能力购买佛教雕塑,还能够买到近期源于盗墓的整套玉器和青铜器,以及遭受破坏寺庙的壁画。”
严重的时候石窟外围每天至少有1000以上的盗贼,有军队驻扎也阻挡不了对金钱的渴望。到处是被破坏的石像,有的被整体挖出,有的被随意敲落,期间被毁佛像780多座,都是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毁像毁的最严重就是头和脸。多数佛头,能取下的都被取掉卖给了外国人。不能被取下的,就被破坏,卢舍那大佛的右手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个时期,国家大量文物流失到西方列强手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珍贵文物大多是在美英法德意日俄的博物馆里。
大肆的根据预订而盗窃的活动,当时处于动乱的政府无力管控。曾经负责保管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乔治•克罗夫茨博士曾经买下一尊龙门石窟头像送还给我国,但没隔多长时间,同一尊头像又出现在他面前,这次他无奈的买下留在了博物馆。
这也就导致了每个初次来观看石窟的朋友,既为这些石佛的宏伟壮观而震撼,也为这么多残缺的佛像而恸心。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种现象才终于遏止。
龙门的今生
2001年4月19日加拿大美术馆无偿送还东山唐代看经寺罗汉雕像,开启了龙门石窟流散海外的文物回归的序幕。但是回归之路漫长又艰难。
2002年,18家欧美博物馆曾发表联合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所属国。这直接导致了海外文物的追讨工作复杂而艰难。尽管很艰难,各方也在努力地通过外交协商或动员社会力量促进无偿捐赠等多种手段,努力促成更多文物,更多佛首的回归。
曾有学者来洛参观后对记者说,很想在夜里独自面对卢舍那,夜深人初静,定可与大佛有心的交流与启示。而龙门也展开了“夜游龙门”与夜间亮化提升工程,大佛夜间的静默被打破,通过现代高科技的展示,在不伤害文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佛像当年的色彩。静而不闹,再现了石窟的盛世繁荣。
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赞赏龙门的雕像,而书法家青睐魏碑的同时,地质学家也发现了龙门山的独特性,这种山石坚硬细腻造型富有质感而秀美,所以万佛窟极小的佛像造型保存至今没有损坏。
这一切的美丽曾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经历了灭佛运动与疯狂的掠夺。它们从世俗中脱颖而来,从生活中蹒跚而来,有着广大的民间基础,是人人都能接受接近的艺术,所以它美名远播,名扬四海。
而龙门石窟亘古沉默着,它沉默着它的辉煌,沉默着它的被损,沉默着它的修复,沉默着它久远的未来……
龙门全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