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从容小主文学院星海月浅浅&庆水组合,相约每天完成一篇1000字以上语音写作文章,体裁不限,文字不争高下,相互成全与陪伴写作,共同进步。此为第60篇,1651字。
庆水姐姐:
晚上好!
今天一整天没有进行语音写作,此时已经是19:43,时间有点仓促,一时半会儿,没想到应该要写什么东西。
其实前几天写的那篇关于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分享,我另外还写了一些关于AI的信息,那部分没有分享出来,今天正好没有题材,就把这部分内容整理吧。
中文日的活动现场还有一场圆桌讨论会,嘉宾包括中国青年歌唱家周深、联合国同声传译季晨、作曲家罗威,主持人阿尔弗雷德大学音乐与语言讲席副教授吴中蓓。
其中季晨老师对于AI的看法,我十分赞同,必须要为季老师点赞。季老师以翻译官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看法,AI功能虽然强大,但也只是一种提高效率的工具,缺少原创力。
AI的存在,源于人类世界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数据,从系统里面为我们提取信息,无灵无魂,没有温度,没有质感。
而我们人类,在创造的过程中,会投入自己的毕生所学,包括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满腔激情。原创力所具有的精神厚度、哲学深度、灵魂密度、人性温度、艺术高度,是AI所不具有的。
以后,AI发展更加成熟和普及,会取代很多生产力,成为人类学习和沟通的得力助手。此时,也必定会催生人类创造力的大爆发。人类的生活因为AI而更加便利,也因为AI,人类在思维和创造力上有一个大跃进。
AI于人类,是一个工具,一种助力,但还不能代替人类去创造。
季晨老师所说的“精神厚度、哲学深度、灵魂密度、人性温度、艺术高度”真实深入我心,相信许多人都有同感。
我们不应该惧怕AI,不应该害怕AI抢了我们的饭碗。
相反,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人类应该着眼于自身身上,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能力,而不应该惧怕AI的成功。
有点忧伤,整理完上述内容,还不足以完成今天的千字任务,只能又找了一段之前记录的内容,拼凑一下。
马伯庸你认识吗?我其实对很多作家不是很了解,也不关注影视。之所以认识他,是因为有一个课程里面需要分析这位作家的一部作品《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长安的荔枝》《长安十二时辰》《三国配角演义》《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大医》等。除了写长篇小说,他参与的影视作品也不少,如《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敦煌英雄》。《长安十二时辰》还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2010年,马伯庸获得人民文学散文奖,2012年获得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2021年获得第四届“茅盾新人奖”。
马伯庸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写作路上也是不折不扣的坚持长期主义者。他从2004年就开始发表文章,至今20年,从没有中断过。至今他仍保持每天写作4000字以上,以保证自己对文字的笔感。
但是马伯庸作息时间非常规律。他自己有工作室,每天早晨去工作室写作,中午回家吃饭,然后又去工作室,直到下午五点才返家。晚上时间他是不再写作的。
我想到自己,整天很忙,却不知道忙什么。最近倒是没睡懒觉,六点就起床,可是夜里总会拖到十一点半之后睡觉。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长期欠下睡眠债,必定对身体不好。
良好的作息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可惜我们似乎都不太在乎。常常等到出现问题,才来反思。这一点,要改的。
有时候觉得写作效率非常重要。半小时写1000字和2小时写1000字,那真是没法比的。
但有些初学者,脑袋空空如也,字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包括我,其实我也属于写作效率挺慢的一个人。归根结底,笔感还没真正训练出来。
马伯庸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把自媒体平台都关闭。屏蔽周围的影响,能够专心致志地写作。
我不一样,手机就在旁边,电脑连着网,我也习惯了写作过程中遇到难题,就上网查一查。也许这也是写作效率低的一个原因。
优秀的写作者,都会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写作习惯。不一定都适合自己,但值得参考。
今天开始,决心要提高写作效率。
写作就跟画画一样,绘画中就有速写这一块。我认为,写作也应该要适当进行速度训练。
不管质量如何,速写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了效率,也就节省了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一篇文章,练多了,笔感就出来了。
质和量之间,偶尔需要取舍,但两者达到一定程度,再配合起来,必定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日更文果然只适合早上完成,一拖拖到尾,踩点日更的感觉,真不喜欢。
果然积累素材很重要,任何文章,都是拼凑出来的。
素材在手,写文无忧。
祝顺!
星海月浅浅
2024年4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