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44400/3b30b98c8b40c6e1.png)
阅读时间:2023年3月21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枪炮病菌与钢铁》
阅读范围:第九章《斑马、不幸的婚姻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作者是会起名字的比我强多了,是联想思维的功劳。这一章以为什么欧洲人可以驯化野马,而非洲人无法驯化斑马为题,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区的人类驯化大型哺乳动物的差异。作者借用了《安娜·卡列尼娜》著名的开场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用在驯化动物身上指出“能驯化的动物都是相似的,驯化不成的动物各有各的原因。”比起上一章对“印第安人和苹果的讨论”驯化动物的问题复杂的多。
用一句话概况就是:“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有可能变成家畜,然被驯化的寥寥无几。大都就差那么一点,最后还是失败了,注定永远是野生动物。”
被驯化动物的概况
在前文中提到过这些被驯化的动物劳苦功高可以供给人类肉品、乳品、毛皮、肥料,平时拉车,战时载人冲锋陷阵,也帮忙把病菌传播给没有抵抗力的族群。纵观全球大型哺乳动物中被驯化的有14种,其中的有9种只分布在非常有限的地区包括,单峰驼、双峰驼、源于同一祖先的骆马和羊驼、驴、驯鹿、水牛、牦牛、爪哇野牛和白肢野牛,只有5种是遍布全世界的重要家畜,即牛、绵羊、山羊、猪和马。
“家畜”是在人工环境中有选择地被驯养的动物,它们的进食、繁殖都由人类控制,以使其不同于野生始祖,能够为人类所用。与它们的野生始祖相比,完全驯化了的物种有好几个方面的不同。
这些不同是通过两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第一,人类只选有用的个体出来繁殖,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有繁殖机会;第二,物种对人择压力做出了演化反应,也就是朝着人类期盼的方向演化。
可以被驯化的“候选动物”哪家强
欧亚大陆的候选动物最多有72种。因为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块,生态环境十分多样,包括广袤的热带雨林、温带森林、沙漠、沼泽和同样辽阔的冻原。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候选动物只有51种。原因就在于面积较小,非洲的热带雨林面积比东南亚要小得多,
美洲的候选动物数目原本可和非洲一较高低,但美洲的大型哺乳动物约在1.3万年前灭绝了。(原因可以参看第一章中的分析)
澳大利亚就更惨了,作为这个面积最小也最孤立的大陆,大型的野生哺乳动物本来就不多。人类开始殖民时宣告灭绝,唯一残存的是红袋鼠。
书后问题12: 有观点认为,某些动物没能被驯化的原因是文化差异。戴蒙德是如何反驳这一观点的呢?
近代驯化失败的例子,比如大角斑羚的驯化失败,说明了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有的族群能够独立驯养家畜,而有的族群做不到呢?
以下是我个人对问题的拆解,并从书中找到对应的答案,欢迎大家补充。
Q1:是文化因素造成当地人不愿意驯化动物吗?
当然不是,反驳理由有五。第一,非欧亚族群很快就接受了在欧亚大陆被驯化的动物。这就说明他们有驯化动物的需求。第二,豢养宠物是人类的天性。这一点养猫养狗的朋友们肯定深有体会,据记载我们的祖先们也有这个爱好。第三,历史久远的14种家畜驯化起来都很快。这说明驯化的难度系数不高。第四,其中一些家畜在不同的地方被驯化过多次。通过追查DNA谱系,作者发现不同地方的人都进行了尝试,不是不想只是没有成功。第五,现代进一步驯化动物的尝试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这一点也从侧面证实了不是其他地区的族群不想或能力不足,主要是先天条件有限。
由此可知,欧亚以外的地区缺乏大型的本土家养哺乳动物,关键在于当地本来就没有可供驯化的野生哺乳动物,而不是族群的问题。
Q2:人们是如何挑选可驯化的动物的?驯化的难度在哪里?(比起前文中如何驯化植物,这部分的内容是我的知识盲区)
一是饮食习性。动物摄取植物或其他动物的肉,食物链之间的生物量转化效率很低,通常只有10%。以至几乎没有食肉哺乳动物被驯化当作食物。仔细想来,家禽家畜都是吃素的,或者是杂食动物,因为吃肉的养不起。
二是生长速度。牲畜得长得快,才值得养。这和一年生草本植物受欢迎是一个道理,缩短驯化周期,也可以很快的从中获利。
三是考虑人工环境中繁殖的困难。有的动物结合看心情、有的动物结合需要场地、还有雄性会在兽栏里大打出手无法共处的。
四是性情凶残。哺乳动物的体型只要足够大,几乎都能致人死亡。这里就能解释为什么大角斑羚驯化失败了,它的“大角”可不是摆设。还有开头提到的为什么非洲人没有驯化斑马。读了这一段我才知道,原来看似温顺的斑马咬住敌人是不会松口的,还有它们十分灵活会躲套索。
五是容易恐慌的性情。也就是说有的动物比较神经质,受到惊吓会在兽栏里横冲直撞,不可控因素强。
六是社群结构。适合驯化的动物存在三种社群特色:群居;群体中有明确的层级统制结构;群体的生活范围有重合,并不占地盘、分彼此。有这种社群结构的动物是理想的驯化对象,因为人类只要掌控了统制结构,就控制了整个社群。比如控制了头马、头羊,就可以控制整个族群,因为它们能容忍彼此在身边活动,所以会群聚在一起。它们本能地跟随领袖,也会把人类当成领袖,因此能接受牧民或牧羊犬的指挥。由于在野地里已经习惯大伙儿挤在一起,所以它们可以被圈入栅栏。
不适合驯化的群居动物。第一,许多群居动物的兽群是互相排斥的,地盘并不重叠。第二,许多群居动物平常大家相安无事,到了交配期间就开始分彼此、占地盘,打得不可开交,谁都不能容忍谁。第三,许多群居动物,大多数的鹿和羚羊又包括在内,没有分明的层级统制结构,因此没有服从权威的本能(所以它们也无法将人类当成社群中的领袖,铭印在心)。
书后问题13: “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除了少数几个物种有被驯化的潜力,其他的物种都被安娜·卡列尼娜原则排除了。人类与大多数动物不能维持幸福的“婚姻”,许多因素都能导致这个结果,只要碰上一个,就幸福不起来:饮食习性、成长速度、交配习性、性情、恐慌的倾向,以及社群组织的几个特征。只有少数野生哺乳动物能和人类结成伙伴,因为它们在上述几方面都满足条件。
欧亚大陆的族群得天独厚,拥有最多可供驯化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三方面的基本条件造就了这个结果:生物地理、历史和生物学。
第一,欧亚大陆面积最大,生态最为多样,可供驯化的候选物种多。
第二,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大型哺乳类动物在更新世末期遭遇了大灭绝,几乎所有候选动物都灭绝了。这可能是因为人类较晚进入澳大利亚和美洲,那里的动物不幸突然与狩猎技术高明的现代智人相遇,才遭到灭绝。
第三,更新世结束后各大洲幸存的大型哺乳动物中,欧亚大陆的动物适合驯化的比例较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