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一般人都是)在得宠时和受辱时都像受到了惊吓一样,重视祸患就像看重身体一般。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得宠意味着地位卑下。得宠像受到惊吓,失宠也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宠辱若惊」。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当我没有身体时,我还有什么祸患?
所以,崇尚为天下献身的人,就可以把天下(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乐于为天下献身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了。
……
实话说,这一章前半部分我没看太懂。不知道老子说的“宠辱若惊”是好还是不好。现代用带一个词儿“宠辱不惊”是说人很有内涵,有深度,有定力。不会因为别人的褒贬荣辱而心生波澜。是有修养的样子。
那么老子在这里说的“宠辱若惊”又是什么用意呢?从字面上宠辱若惊和宠辱不惊应该是反意的呀。但这里并看不出老子是提倡还是反对。
理解不了,就参考了黄元吉《道德经讲义》对着一章节的解读。《讲义》中有如此的论述:
“但常人之情,营营于得失,故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
据此推断,在黄元吉看来,宠辱若惊应该是“不被提倡”的一种素质。和本人的理解基本相同,所以就这样理解了。
看了这一章之后,我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词就是:
忘我!
没有可能 ,人生的高能状态就是“忘我”的状态?
人做事的时候之所以会前怕狼,后怕虎,患得患失,怨天尤人。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儿了。总在担心自己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担心会受到伤害,担心会受到白眼,担心得不到宠爱……
其实这些都是地位比较低的人惯有的思维,什么人才渴望得到宠爱呢?
相反,我们看在历史上能够有大作为的人,无不是经常处在“忘我”的工作状态下,他们工作、奋斗根本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看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的价值!他可能发现了一个人类还不知道的真理,就是死也要把这个真理告诉天下人!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他可能坚信,当时的社会需要这场革命,让世人觉醒,让天下公道。比如谭嗣同本来可以逃走,却慷慨赴死。留下千古绝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当然,我们都是凡人,可能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其实伟人们也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真情实感到那里的自然表现。
那么作为我凡人的我们,可以借鉴一的就是,做事的时候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本身上,而不是事情能给我们能带来什么。如能这样,可能更容易进入状态。
当然,作为凡人,我们不太容易做到宠辱不惊。那个就把做事和算计分开。
做事的时候别算计。
算计好了再做事儿。
算计出来不合适,你就干脆别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