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缩写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缩写

作者: 吕海涛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06:31 被阅读0次

一、导论

1.改革的呼声。

教会在16世纪初出现严重疾病的征兆——偏离了基督教信仰的独特观念,失去了智性的身份认同,未能掌握基督教的真正本质。对于路德与加尔文这样的思想家来说,现在是时候改正这些转变,消除中世纪的工作,以至可以返回更纯正和清新的基督教形态,这是历代向他们召唤的信仰。

2.宗教改革运动的概念。

它的定义包括四个元素:信义宗、改革宗教会、极端的宗教改革运动、反宗教改革运动或天主教的改革运动。

3.印刷术的重要性。

印刷术对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首先可以意味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宣传迅速而经济的传播。第二,基于某些特定的资料来源产生实时的影响,可以避免抄写的错误等等。

4.宗教改革运动的社会背景。

5.改教家的宗教观念。

改教家站在旧约先知的伟大传统中,挑战当时的宗教领袖。他们认为后者所犯的罪恶是容许对基督教信仰的加添与曲解,这些篡改反映了教会的筹款者的利益,同时满足了普罗大众的迷信心态。

6.宗教观念的社会角色:日耳曼和英格兰。

二、中世纪晚期宗教

1.民众宗教的增长

莫勒基于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从各方面最可能的客观标准看来,在宗教改革运动前夕的德意志地区,民众宗教出现了惊人的增长。

2.反教权主义的兴起

反教权主义出现的一个因素,就是显贵的圣职人员素质恶劣。中世纪晚期民众宗教最重要的元素,可能是一连串有关死亡的信念和习俗,其中必然有一位教士参与。

3.教义多元主义的兴起

中世纪是欧洲的大学于学派扩展的时期。此种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思想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学术越加以发展,结果是造成越多意见的流传。

4.权威的危机

在中世纪晚期就会那存在了权力的双重危机。当时明显的产生了神学权威运用的性质。范围与方式的混乱局面,同时政治权威既不愿也不能压制宗教改革运动的新兴观念。

5.英格兰的个案研究:罗拉德派

三、人文主义于宗教改革运动

1.“文艺复兴”的概念

虽然文艺复兴这个法兰西用与现今已被普遍用来代表14、15世纪意大利文学与艺术的复兴,当代作者却倾向以其他名词来描述此运动:复修,复兴,觉醒,重新盛放。某些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现代的诞生。

2.“人文主义”的概念

人文主义一词是19世纪杜撰出来的用语。他首次见于泰勒的著作,用来指称一个基督论的立场——认为耶稣基督纯粹是人的信念。这个用语在文化的意义上首次使用是在1832年。

①古典学术与语言学

②文艺复兴的新哲学

③克里斯特勒对人文主义的观点

3.Ad fontes:回到本源

人文主义的文学与文化方案可以总结为一句拉丁文口号——回到本源。越过中世纪的糟粕,为的是重拾古典时代思想与艺术的光辉。

4.欧洲北部的人文主义

影响宗教改革运动的人文主义,基本上是指欧洲北部的人文主义,不是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故此我们必须了解欧洲北部这场运动的发展形态。

①欧洲北部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反应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方法与观念在欧洲北部传播大约有三条主要渠道。第一,欧洲北部的学者向南移居至意大利;第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对外通信;第三印刷书籍大多数是来自类似威尼斯的阿尔迪内印刷所。

②欧洲北部人文主义的观念

虽然欧洲北部的人文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在整场运动中却有三个主要观念似乎是受到广泛接纳的。首先,大家都是同样强调优美文学。其次我们可以发现直接指向基督教会整体复兴的宗教方案;再次欧洲北部人文主义的某些分支,在16世纪初采纳强硬的和平主义取向。这大部分是对法兰西与意大利战争悲剧的反应。

③瑞士东部的人文主义

或许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瑞士东部显然特别容易接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观念。

④法兰西的法律人文主义

在法兰西斯一世治下的专制法兰西君主政体,随着他越来越倾向中央集权管理,就是法律的改革对法兰西的现代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在法兰西的法律人文主义全盛时期,有一个未来的改教家加尔文。

⑤英格兰的人文主义

在应该来宗教改革的背后,可以提出三个重要的宗教和思想元素:罗拉德派、信义宗思想和人文主义。

5.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在芸芸欧洲北部的人文主义者中,鹿特丹的伊拉斯谟对日耳曼与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无可估计的影响。

6.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的评价

①人文主义与瑞士宗教改革运动

瑞士宗教改革运动是由人文主义所主导,而这是当时该地区唯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力量。

②人文主义与维腾堡宗教改革运动

茨温利认为教会的道德需要改革,路得却认为其实是教会的神学才要改革。路德的革新神学是在学术的环境维腾堡大学之下从事的,以学术为目标。

③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的张力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两大阵营之间存在着的张力,以五个方面来作为评论。他们对待经院神学的态度;他们对待《圣经》的态度;他们对待教父作品的态度;他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他们对待修辞学的态度。

四、经院哲学与宗教改革运动

1.“经院哲学”的定义

经院哲学一词可以说是人文主义者的创作。意图丑化他所代表的运动。是贬义和松散的,不过历史学者不可能避免使用它。经院哲学不是指一套特定的信仰系统,而是指一种整理神学的独特方式。那是一套高度发展的方法,包括材料表述,提出精良的定义,而且试图达致一个神学的综合观点。

2.经院哲学与大学

虽然经院哲学作为学术力量正在日渐式微,然而事实上马丁路德的神学发展仍然是对经院神学的反动。

3.经院哲学的类型

①唯实论对唯名论

②“帕拉纠主义”与“奥古斯丁主义”…

③新路派(“唯名论”)

④新奥古斯丁派(“奧古斯丁主义”)

4.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

①路德与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关系

②加尔文与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关系

5.经院哲学的社会处境

改教家开始投身他们改革事业之前的背景,决定了他们受经院哲学的影响程度,或是感到有责任与之对话的重要决定因素。

五、改教家生平导论

1.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改教家。路德逐渐显明的神学思想背后,是由持之以恒地研读某些《圣经》经文作为基础,这一点相当重要。路德对宗教改革运动每一层面的影响实际上都相当大。然而它对政教关系的观点可能未经深思熟虑,给人以在冲突压力之下构思出来的印象。

2.茨温利

茨温利在格拉鲁斯担任教区教士期间,成为瑞士士兵的随军教士。到了1516年,茨温利已经深信教会需要改革。1519年1月1日,茨温利在苏黎世大教堂就任民众教士的新职位。

3.梅兰希顿

梅兰希顿是路德在维腾堡最亲密的同工之一。他最早期的神学重点就是关于《圣经》的权威。

4.布塞

布塞的最大影响是对斯特拉斯堡这个城市本身。在16世纪30年代期间布塞能够建立一间可实行的改革宗教会,成为其他想在别的城市推行类似事件者的典范。

5.加尔文

加尔文是一个法国人,他在法国的奴瓦勇这个主教座堂城市出生,他的父亲负责本地主教辖区的财务行政。加尔文的神学抑制引起人们相当大的兴趣,尤其是关于他对预定的观点,以及教会的教义。

六、因信称义的教义

1.奠基性主题:借基督得救赎

借基督得救赎的主题,一再贯穿新约、基督教崇拜和基督教神学。

2.恩典的概念

正如我们所见,恩典一词基本上是指人类不配得与非赚取的神圣恩宠。

3.马丁·路德的神学突破

路德的观念可以总结为唯独因信称义,他的神学突破所关心的问题是罪人如何与公义的上帝建立关系。

4.称义的教义

称义的教义被认为是关乎个人应做何事才能得拯救的问题。

5.路德早期的称义观

罪人借着呼求上帝采取主动,罪人可以做一些事,以保证上帝会作出回应称其为义。

6.路德对“上帝的义”的发现

在路德思想发展的这个阶段,他理解的上帝的义为不偏不倚的神圣属性。上帝以完全的无私来审判个人。

7.称义之信心的性质

①信心是个人的一个参照点,而不是纯粹历史性的。

②信心是关乎信靠上帝应许的。

③信心联合信徒与基督。

8.路德称义的教义的原因与结果

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张贴论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他表示了一种新赎罪神学的出现。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重新肯定上帝的赦罪是赐予而不是买回来的,并且是给任何人的,不管其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如何。

9.“法律式称义”的概念

路德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的一个中心洞见,即个别的罪人是不能够自我称义的。上帝在称义中采取了主动,提供使罪人称义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法律是诚意的概念,实际上代表了路德思想的发展。

10.改教加对称义的分歧

①称义与瑞士宗教改革运动

②后期的发展:布塞和加尔文论称义

11.天主教的回应:特兰托公会议论称义

①称义的性质

②称义之义的性质

③称义之信心的性质

④拯救的确据

七、预定的教义

预定的教义往往被认为是改革宗神学的主要特征。

1.茨温利论上帝的主权

茨温利批评两个假设,那是伊拉斯模式改革方案的中心:自由意志的观念,以及教育方法足以改革腐败有罪的人类的建议。

2.加尔文论预定

加尔文的思想反映了对人类最幸于上帝全能的关注,这关注最清楚表达于加尔文的预定教义中。预定教义的基本功能是解释为何某些人对福音有回应,而其他人则没有。探讨的是对福音的回应。预定并不是加尔文的神学系统的中心前提,而是一个补充性的教育,关乎解释恩典的福音之宣讲结果的一个困惑层面。

3.后期加尔文主义的预定

加尔文认为《圣经》解释与系统神学实际上是一致的。

4.恩典的教义与宗教改革运动

“从内在考虑,宗教改革运动只是奥古斯丁的恩典教义最终战胜奥古斯丁的教会教义而已”。华菲尔德的这段著名评论以精警的语言概括了恩典的教义对宗教改革运动发展的重要性。

八、回到圣经去

1.中世纪时期的圣经

①“传统”的观念

所有对基督教信仰具有基本重要性的东西都包括在《圣经》中,不需要往其他地方寻找与基督教神学相关的东西。

②圣经的武加大译本

人文主义者对文本学与语言学的技术提升,暴露出武加大译本与其试图翻译的经文之间可悲的差异之处,于是就开展了引往教义改革之路。

③圣经的中世纪地方语言译本

在中世纪初期产生了一些《圣经》的地方语言译本,所有这些版本都只不过是从武加大译本翻译过来的。

2.人文主义者与圣经

人文主义十分强调回到本源的需要;《圣经》应该直接以原文研读,而不是只看拉丁文译本;人文主义运动提供了两种研究《圣经》的新方法的重要工具;人文主义运动发展出文本鉴别的技术,足以能够准确确立《圣经》的最佳版本;人文主义者倾向认为古代经文是传递经验,这经验可以透过适当的文学方法来重新捕捉;伊拉斯谟的《基督精兵手》在1515年变得极具影响力时,书中主张熟悉《圣经》的平信徒掌握更新教会的钥匙。

3.圣经与宗教改革运动

改教家们对《圣经》推崇备至,《圣经》是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来源。

①圣经的正典

正典(希腊文意为规例或基准)一词逐渐用来指那些被教会承认是真实可靠的经卷。

②圣经的权威

改教家把《圣经》的权威建基于其与上帝话语的关系上。路德在1519年著名的莱比锡辩论中的对手艾克辩称:“《圣经》缺乏教会的权柄就不是真实可信的。”

③传统的角色

无传统,极端的宗教改革运动;传统一,宪制的宗教改革运动;传统二,特兰托公会议。

④解释圣经的方法

《圣经》的四重意义。字面的意义;寓意的意义;借喻或道德的意义;属灵或神秘的意义。

⑤解释圣经的权利

宪制的宗教改革运动的一般共识是,《圣经》是上帝话语的容器。这话语虽然是独特的,在过去特定的时空中赐予的,却可以在每个时代透过圣灵的带领重新发现与应用。

4.天主教的回应:特兰托公会议论圣经

特兰托公会议认为新教在《圣经》的权威与解释的问题上不负责任,对其做出有力的回应。

九、圣礼的教义

1.圣礼与恩典的应许

加尔文认为上帝俯就自己,配合我们的局限。上帝降到我们的水平,运用有力的形象和说话方式,让他可以把自己启示给各色各样个别的人。

2.路德论圣礼

路德论真实存在

3.茨温利论圣礼

①茨温利论真实存在

②茨温利论婴孩洗礼

4.路德与茨温利的对比:总结与评价

对于路德来说,基督是真实临在于圣餐中,但茨温利却认为基督只是在信徒的心中。

5.加尔文论圣礼

对加尔文来说,圣礼被视为可以赋予身份的,若没有圣礼就不可能有基督教会。

6.天主教的回应:特兰托公会议论圣礼

借着饼和酒的祝圣引起了一个改变,使饼的一切实体变为基督的身体的实体,并且使酒的一切实体变为基督的血。这种改变正是神圣天主教会正当和恰切地称之为变质说的。

十、教会的教义

在许多方面改教家对教会的观点显示了他们的致命弱点。改教家要面对两个刚好匹敌但在逻辑上不能相符的教会观——他们的天主教和极端派对手的观点。在前者而言,教会是一个可见的、历史的建制,与使徒教会有历史上的延续性;在后者来说,真教会是在天上的,而且没有任何类型的地上建制可以值得称为上帝的教会。改教家确信他们那时代的教会已经忽略了恩典的教义,而路德却是只为基督教福音的核心。故此路得宣称他的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是教会站立或跌倒所据的条文。他深信天主教教会已经忽略了此教义,故此他的结论是教会已失去了作为真正基督教会的自称。

1.宗教改革运动争论的背景:多纳徒派的争议

“多纳徒派争论”起源于三世纪的北非。

2.宗教改革运动教会观的思想背景

路得在作为学术改教家的时期,像其他人一样深切厌恶教会分裂。他的看法是教会必须从内部开始改革。1541年,雷根斯堡对谈似乎提供了复合的盼望,当时一群新教与天主教神学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彼此的分歧,这些讨论结果以失败收场。

3.路德论教会的本质

路德早期对教会本质的看法,反映了他对上帝话语的重视,上帝的话语攻无不克,而其克胜与赢取对上帝真正顺服的地方就是教会。故此由主教所按立的事奉人员并不一定保证教会的存在,反而福音的传讲对教会的身份却是十分重要的。“话语在哪里,那里就有信心,哪里有信心,那里就有真教会。”可见的教会是由传讲上帝的话而组成的,任何人为的组织,若不是建基于福音,都不能成为上帝的教会。沿着教会本质的这个观点,路得对信徒个人的角色开列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当中世纪教会认为在圣职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是有一个绝对的区别时,路得却坚持所讨论的区别是功能性的,而不是本体性的。所有基督徒由于他们的洗礼、信心和福音都是祭司,这教义经常被称为“信徒皆祭司。”

4.极端派的教会观

路德与加尔文都清楚表明,中世纪教会实际上是一所基督教会。问题是他已经迷失了它的方向,而且需要改革。然而极端派不同意这个基本设想。假如教会不再存在,它是需要修复,而不是改革。故此极端派的教会观显然相当接近多纳徒派的观念,多过奥古斯丁派的观念。极端派的教会观是高度协调的,而且对主流改教家提出一个严重的挑战,即主流改教家们提出一个“混合的身”的教会观,那就是说,他们跟随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教会事实上是包括了圣徒和罪人。

5.路德教会教义的张力

正如我们见到的,路德因此被迫处理两点关乎他对教会的理解的难题。假如教会不是由建制界定,而是由福音的宣讲来定义,那么他怎能区分他自己与极端派的看法?他自己曾经承认:“即使是狂热派所支配的教会,只要他们不否定圣言与圣礼,就仍然是神圣的。”

6.加尔文论教会的本质

如果说有哪一位改教家为教会教义所引起的问题而挣扎时,那一定是加尔文了。他对教会理论的第一次主要探讨,可见于1539年的《基督教要义》第二版。

①教会的两个记号

加尔文主张,《圣经》有具体的方向指引,有形教会中的正确职事秩序,以致教会秩序的独特形式,现在成了教义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在纯净地宣讲的福音之内,包括了一种独特形式的教会行政建制。加尔文一直强调上帝话语职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现在更坚决认为这统一的上帝话语具体设定了就会管理的一个独特形式。

②加尔文论教会与宗教法庭

加尔文确信需要为一个遵守纪律、充满秩序和结构井然的教会设定详细的指引,以管理教会的每一个层面。教会纪律的问题相当困扰瑞士的改革宗城市的当权者。然而一个特别教会法庭的概念在16世纪30年代得到支持。

③加尔文论教会的角色

加尔文在可见与不可见的教会之间做出了重要的区分。

7.教会大公性的争论

到了4世纪末,“大公教会”一语是指“帝国教会”,即是罗马帝国境内唯一合法宗教。托马斯.阿奎那著作中对“大公性”的定义:教会是大公性的,即是普世性的,首先是按地方而言,因为它是传遍整个世界的,有别于多纳徒派的看法。

十一、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思想

1.极端的宗教改革运动与俗世政权

极端的宗教改革运动,把教会设想成一个在16世纪欧洲主流文化下的另类社会。极端的宗教改革运动一般是反对高压政治的运用,提倡不抵抗的政策。大多数极端派信徒对教会成员持严苛的看法,不容许向国家和城市政府作出任何妥协,但宪制的改教家却正是倚仗这种妥协。事实上,正如我们所见宪制的宗教改革运动,一语本身,已经点出了改教家与地方官员在推动与维护宗教改革运动上密切的合作。

2.路德两个国度的教义

路德深信教会已经被困于腐败的教士职位观念中,故此在它于1520年撰写的著名改教论文《告德意志贵族书》中,提出了“信徒皆祭司“”的教义。路得充分认识到教会内部行政的需要,但强调这分别只是在职责上,而不是在地位上的。路得知道他对教会与社会关系的奥古斯丁式的看法,善于恶会同时并存于教会与社会中。不过路德的社会伦理似乎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道德观念携手共存:一是私人的基督徒伦理,反映了登山宝训所具体表现的爱的管制,挑战人类一切的公益观念;另一是基于武力的公众伦理,认可人类的公益观念。

3.茨温利对国家与地方官员的看法

在茨温利的思想中,教会与国家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明显见于他的洗礼观。对于茨温利来说,市议会的权柄是源于上帝的,而上帝的话语则是他们所不能审判和挑战的。这样的理解似乎只有理论上的重要性,而没有实用的价值。他的立场与路得倾向于君主政体的形式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让我们明白茨温利对于反抗暴政,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对于茨温利来说,暴政是不可以容忍的。

4.布塞对地方官员与教会事奉的看法

布塞与斯特拉斯堡市议会之间的关系有时颇为紧张,可是他仍然认为是议会肩负了上帝委托改革教会的责任。布塞指出,在新约时代俗世政权是“非基督教”的。对于布塞来说,地方官员要敬畏上帝,并且开放接纳圣灵的提醒,这是不言而喻的。布塞与大多数城市的改革宗神学家一样,认为城市与教会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以致公民的这种自我防卫本能直接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事业。

5.加尔文对地方官员与教会事奉的看法

加尔文赋予地方官员两个角色:维持政治与教会的秩序,以及为正统教育的教导做预备。不论是政治和属灵的权柄,都是运用上帝所赋予的独特资源来维持同一群百姓的纪律。加尔文还指出,牧师群体有权柄向地方官员解释在某一处境下,上帝的话语有何要求,这显示在日内瓦的神权政体中,牧师群体是立法者,而地方官员是执行者。加尔文政治思想的另一个特点十分有趣,正如茨温利一样,加尔文对君主制度深存疑惑。君王容易沦为暴君,他们的动机是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福祉。

十二、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的扩散

1.扩散的自然途径

①地方语言

宗教改革运动最有特色的一个强调要点,就是地方语言的运用。用地方语言的决定,与书籍的出版关系密切,例如加尔文的1541年的法文版,《基督教要义》就是以地方语言撰写的,这自然引导我们考虑书籍作为传播宗教改革思想之媒介的重要性。

②书籍

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采用,彻底改革了观念的传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观念得以扩散,与印刷术有密切的关系。显然书籍和宗教册子可以较容易携带越过国境相当有助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路德从来没有到过英格兰,可是他的观念却在那里被惊人的广泛讨论和评价,就只因他的著作流传到这个国家。同样的情况也见于法兰西。其中有大部分是在日内瓦印刷的。因此,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被视为日内瓦人一个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来攻击法兰西教会的先锋。

③民众的交流

录得的思想同时被丁道儿和巴恩斯带往英格兰,前者被认为,而后者则是已知曾在维腾堡受教育录得。加尔文的运动也是受到限制的,当他的影响力达到高峰时,它实际上局限在收留它的城市日内瓦中,不过加尔文仍然能够通过代理人施行影响。这影响或许在他的故乡法兰西是最大的,法兰西是日内瓦从1555年开始组织主要渗透活动的目标。为了回应来自法语改革宗教会,尤其是法兰西东南部的教会的要求,加尔文安排改革宗牧师偷偷潜进该地区。牧师团尽力维持完全神秘,甚至对理论上可以知道一切的市议会也加以隐瞒。然而到了1557年,牧师团承认没有可能无限期地在国外维持秘密活动,稍后加尔文出席了市议会解释情况。后来市议会同意继续秘密进行该政策,只要他们不会被扯上关系,这项成功的策略无疑是有助加尔文主义在法兰西迅速增长的因素之一,最终导致宗教战争在该地区爆发。

④教理问答

教理问答的广泛使用是特别于宗教改革运动有关的。新教教会对教理问答的广泛使用,以及它们所达致的显著结果,导致他们的天主教对手也开发这类形式。

⑤信条

宪制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相当强调圣经权威的同时,也承认以往基督教共识的角色,这个观念是我们早前讨论的所谓“传统”。一般来说,新教神学家可以说是承认三层权威的:圣经、基督教信经、信条。

⑥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

《基督教要义》是由巴塞尔的印刷商普拉特和拉修斯于1536年3月出版的。它的初版是仿照路德《小教理问答》1529年版的。第二版是源自加尔文在斯特拉斯堡的日子,于1539年以拉丁文出版。开首的两章如今是处理上帝的知识和人性的知识。添加的材料包括补充了三位一体的教义、新旧约的关系、赎罪、因信称义、护理和预定的本质与关系,以及基督徒生活的本质。这本书的目的是成为圣经的指引,就像是一部随身携带的指南,解说圣经错综复杂的深层意思。加尔文为他的后人留下了一个极具系统和组织的结构,证明不只理想!地符合当代的需要,也适用于以后至少一个世纪的人们。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在西欧被阅读和认识,经常被其他著作征引。加尔文主义在根植于建制层面之外,往往早已通过《基督教要义》植根于理性的层面之上。

十三、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思潮

1.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的起源:亨利八世

16世纪20年代初,路德的观念开始受到讨论。在这段时期中,也许对他的著作最感兴趣的人都是学者,尤其是在剑桥大学。然而,证据显示,宗教改革运动的根源归因于对晚期中世纪教会的批判,或是信义宗的影响力,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这些因素可视为宗教改革运动一旦开始后的催化剂。现存证据强烈指出,亨利八世的个人影响力,对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的起源及以后的方向才有根本的重要性。通过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在亨利八世治下的起源的概述,可以清楚见到,亨利的目标对那场宗教改革运动的起始十分重要这观点是自有其理由的。亨利的议程是政治性的,而且是由维护继承权的期望所主导的。

2.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的巩固:从爱德华六世至伊丽莎白一世

随着亨利八世逝世,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的一个重要时代面临终结。在亨利统治的最后年间,随着一个建基于西摩的党派逐步取得权势,宫廷中已经出现微妙的权力斗争。正当爱德华六世仍然幼小时,他的权力是由枢密院授予的,而枢密院最初是由西摩控制的。而爱德华的早逝结束了由国家支持的英格兰国家教会的新教化。玛丽.都铎继承了王位,实行了一连串措施,在英格兰带来了天主教会的复兴。伊丽莎白一世起初在流露他的宗教倾向上十分谨慎,很快就开始推动措施,建立宗教安定,最后导致一个较为明确的新教国家教会的产生。

3.在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的教义对于宗教改革运动第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这项教义可以看成是路德的个人神学议程的中心,而且无疑在1520年至1530年间塑造了路德改教运动的发展。信义宗队唯独因信称义的教义的每一层面,事实上都已并入这篇讲章中。唯一的例外是对归算的义,这个概念的明确陈述。

4.在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中的“真实临在”

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对于真实临在最重要的陈述,见于克兰麦的著作,克兰麦于1489年生于诺丁汉郡,于1503年进入剑桥的耶稣学院。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修订《公祷书》。克兰麦认识到改变民众的敬拜方式是改变他们思想的最有效途径。它视《公祷书》的修订,是巩固宗教改革运动原则极其重要的手段,而且引领他们直接触及教区的圣职人员和平信徒。在克兰麦整理支持他对圣餐的纪念论观点的论据中,我们可以特别提到其中一点,克兰麦认为依循茨温利,尤其是茨温利的英格兰门生弗里斯,基督如今是坐在上帝的右边,假如他的确真是在上帝的右边,他不可能是在其他地方。故此基督不可能临在于圣餐中。克兰麦也坚决主张,主餐对缺乏信心的人是没有好处的。克兰麦秉持那种茨温利式的真实临在的观点不会受到信义宗或天主教欢迎。

十四、宗教改革运动思潮对历史的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可以说是把一种创造性的冲击注入了历史,结果就塑造了我们所属的世界。价值态度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剑姬在教育上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疑是造成近年某些历史著作变得浅薄的原因。

1.对世界持肯定的态度

著名的宗教改革学者罗兰培登曾经指出,当基督教严肃地对待自己时,他若不是要离弃世界就必然要控制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在对待俗世秩序的态度上,见证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变。修道院是的基督教。不过对于改造家来说,一个基督徒的真正天职是在世界中服侍上帝。在中世纪,修道院越来越离开人群独处。主流的宗教改革运动,拒绝了抽离世界的修道式冲动。不过主要是在神学性考虑而非社会性考虑的基础上。这些神学上的考虑,其中有两点可以略述。一是重新强调创造与救赎的教义。再就是重新发现一个基督徒的召命的概念。

2.新教工作伦理

如要理解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工作伦理的意义,就必须明白早期基督教传统对于工作的强烈厌恶。对于改教家来说,那是在工作的人,在上帝的眼中有其重要性。属灵与现实、神圣与俗世的工作之间没有差别。所有人类的工作不论如何卑下,都是能够荣耀上帝的。工作根本,就是一项赞美的行为,一种可以有生产力的赞美的行为。基督徒借着为上帝做事,可以得到一份满足和自尊的感觉,那是其他途径所做不到的。

3.宗教改革运动思想与资本主义的根源

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资本主义在宗教上的重要性也不应受到忽略。他们甚至可以资助查理五世当选为皇帝。这些事情显示在宗教改革前夕,资本主义作为一股宗教力量的重要性。此外,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学者德鲁弗,对于中世纪会计运作拥有罕见的知识,它的先锋性研究证明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整体来说,已经在中世纪社会中根深蒂固。韦伯正确地认识到宗教观念可以对早期现代欧洲造成强大的经济和社会冲击,关键是韦伯建议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能够提供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刺激,而这正是需要研究这段时期的宗教观念的有力见证。

4.人权与有据弒君的概念

宗教改革运动可以说是改变了欧洲的政治面貌。事实上加尔文设定了任何统治者若超越他的权限,便不再成为一个统治者,也不在行使那统治的权利和特权。

5.宗教改革运动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出现

现代世界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高举自然科学。现代自然科学的根源既复杂又充满争议。而解释自然科学非凡发展的理论,其中一个因素无疑是宗教,而且是由于加尔文。事实上,加尔文可能对于自然科学的评价和发展做出了两项重要贡献:首先它正面的鼓励了对自然界作出科学的研究,其次他排除了上述研究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他的第一个贡献特别与他强调受造界的秩序有关,不论是物质的世界或人类的身体,都见证了上帝的智慧和性情。

相关文章

  • 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缩写

    一、导论 1.改革的呼声。 教会在16世纪初出现严重疾病的征兆——偏离了基督教信仰的独特观念,失去了智性的身份认同...

  • 近代哲学-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五章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同样都代表文明较低的民族对意大利的精神统治的反抗...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说的是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宗教改革运动),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

  • 宗教改革_新教的诞生

    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历史学名词,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

  • 唐崇荣--归正福音运动回顾前瞻,宗教改革短片2017-12-27

    唐崇荣--归正福音运动回顾前瞻,宗教改革短片

  • 7.09每日一个教育学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二十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一、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

  • 五大唯独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口号,主要概括就是“五大唯独”。 “五大唯独” 是宗教改革时期各宗派团结的基础,也是今天基督...

  • 宗教改革运动(吕沛渊)

    宗教改革运动(吕沛渊) 从“东罗马帝国亡”至“十六世纪宗教改革” 改革教会的尝试 当教皇对立“西方大分裂”时期(1...

  • 015|基督教如何做管理?

    严伯钧 昨天我们介绍了使基督教三分天下的宗教改革运动,今天来分析一下宗教改革成功的原因,以及从全局角度看,基督教的...

  • 【欧美教育思潮-新教育运动】

    #默学森的图卡学习笔记 #外国教育史 63 19世纪末,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教育的普及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缩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hm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