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辅导一年级的小朋友完成看图写话,不过是两幅图,小朋友用拼音夹带汉字磕磕碰碰凑够了200格。当最后一个句号画上时,小朋友急急地扔掉笔,大呼道写文章太辛苦了。
我觉得好笑,就这通俗、浅白的几句话,竟然被他自称为文章。但有一点却是认同的,写文章,确实不易。
单从物理行为上,便需要端坐着身子,盯着一处,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实在无趣也辛苦。不过真正深受作文之虐后,才能知,真正的“辛苦”是想写却无从下手,是写了却不堪入目。于是,想到写作,便觉头疼。
而读此类书,大约是寻医问药的过程,不过是想让写作变得可亲近些可容易些吧。虽然得承认自己在读此书时并未做到逐字逐句,但仍觉得不失为可值得一读。
在书的开始,作者引用了龙应台的一句“写作如同一束光,照到不被看见的事物上”来诠释了写作的内涵。这句话细细品时,倒又犯起愁来,若此光是能量光源的话,这能量又该从何而来?
从阅读上来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就多读。在此书里,作者会告诉,阅读作品时可将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所处历史背景、个人生平等都读遍,而不是选取了读(个人觉得难度颇大)。当然,多读只是迈出的一小步,因为在多读时还要深度阅读,要带有思考。思考人物是如何设定的?思考情节是如何设置的?思考语言时如何组织的?这大概也是所谓的没吃过猪肉总要见过猪跑吧。
不过要吃到可口的猪肉,首先得确定弄到的是猪肉,而不是鸡肉羊肉鸭肉。那就要定下写作的基调,写散文就不能写成散文诗或是小说。其次得确定烹饪中所需的调味。人物、对话、细节等等,不可或缺,如人物关系要设置好“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合理搭配,如细节把控上要努力体察到事物的具体细微处,而不是笼统的一个形容词带过。再次便是烹饪的火候了,在个人看来,对文字词语的掌控就如火候,凭的是一种直觉。就如作者所说,词语的组合存在着黏合力,也有着张力。且在词语组合上,是可打破科学规律硬逻辑的,从而形成文字内在的语感逻辑。当然,在这其中,隐喻啊之类的修辞手法又必不可少。隐喻如何习得,也许又得回归“多读深度读”上了吧。
写作,说到底,写下的就是语言,这语言不如搞科研般严谨,不如艺术般玄乎,不如哲学般思辩,也不如搞政治般严肃,但有着她的灵动和自由,可轻浮也可沉重。而这来自内心的灵动和自由,便是能量的来源吧。
其实,此书是匆匆翻完,虽也觉有所获,但真正想落到纸上,又觉无法详尽。但这又成了为何要看此书的理由(有点绕)。不过怎么说呢?觉有所获,大概就是思考的过程,虽不详尽,但好歹也是在写着的过程。所以,不管写得好坏,权当是学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