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宗明义,因为世界杯不重要。
最近铺天盖地都是关于世界杯的东西,品牌出世界杯款,媒体对球队和球员各种吹,连买个鸭脖子都有世界杯优惠套餐。世界杯俨然已经成为像老干妈一般,百搭的存在。
是是是,大力神杯4年1次,那我想请教一下,so what?
杠精朋友怼我说,你知道人的一生有几个四年吗?
请等一下,这个问题是薛定谔的猫啊!我都不知道自己活多久,怎么知道有几个四年呢?答案只有等八舌君往生的那一刻,才能揭晓。
不是说没有中国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比它重要的事情太多。
说到这里要老调重谈了,家人朋友工作,哪样地位可以比世界杯低呢?
我知道有人可以为了熬夜看球,疏忽家人,疏远朋友,疏离工作。这种人自以为是执着是热爱。在我看来,做到以上“三疏”的人,根本就是输家,是loser啊。
一个成年人可以平衡好生活各方面,是一种能力,在没拥有这种能力前,还是得拎拎清主次,该舍得舍,不然只是巨婴罢了。
比如上周英格兰对阵巴拿马的,开赛前一小时八舌君已经摆好架势,零食,可乐,鸭脖子错落有致地陈列在桌上,看着就美滋滋。谁知道八舌妹Tasha扛着三脚架,推门而入,说:“把桌子清干净,准备拍视频了。”
拍完两段,一抬头,我惊呼:“哇靠!6比0!”,于是八舌妹也配合我尖叫道:“别叫,刚刚那段拍得不行,重来!”
所以以上这段说的是,做公众号视频,比世界杯重要。当然,Tasha也比世界杯重要得多。(我居然拿她和世界杯比……)
再比如昨天晚上,为了响应小老外的号召,我和朋友老杨一起陪他去酒吧看球。
22点开始的比赛,我们21点就落座了。这是一家看起来相对养生的酒吧,闷热的夏天顾客也都算裹得严实。
老杨:估计都是德国球迷。
我:为啥
老杨:穿这么多,防“韩”啊!
我:哦……
半个小时过去,我们的寒暄进入稳定期。也就是说,小老外开始打瞌睡,老杨不断捯饬手机回复邮件。
眼看比赛就要开始了,八舌君使劲摇醒小老外,然后对话如下。
小老外:我再睡一下,下半场开始叫我。
老杨:你们看吧,我有个重要的报告要回家改。
小老外:那我也回家吧,明天一早要开会。
我:都做的出的?我要把你们写进公众号!
回到家洗漱完,看到韩国2:0德国,心中的碧波竟未泛起一丝丝的涟漪,只是稍稍感慨了一下,这已经是一届缺“德”的世界杯。
和国足一样,我们都在渐渐远离世界杯,或者说八舌君这一辈人,在远离世界杯。这一辈人步入社会,时间成为扼杀兴趣爱好的头号嫌疑人,责任感是帮凶。
我们将大量尽力花在谋生,照顾家人,对儿时的兴趣爱好自然力不从心。想当年跳起来就轻松摸到篮筐,现在用力跳跃,也只不过离地一个火柴盒这么高。
当然,这并不丢人。
初中物理课上,老师说运动是相对的。
我们远离世界杯的同时,世界杯也在远离我们。记忆中那一支支在绿茵场上战斗的队伍,战斗的球星,都变得认不出来。
我认识的德国,是卡恩,是巴拉克;我认识的法国,是亨利,是齐达内;我认识的日本,是中田英寿,是大空翼,是日向小次郎;我认识的韩国,是安什么,是朴什么,是金什么,算了,我不认识韩国,只知道02年那届韩国的裁判很强势;我认识的冰岛,算了,我也不认识冰岛。
其实,当八舌君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无压力看完凌晨两点开始的欧洲杯比赛,顺便邂逅凌晨4点的上海。接着睡几个小时起来洗个脸去期末考,考试成绩照样班级前五。那种对于球赛专心致志的状态,就和现在姑娘们刷手机淘宝的样子不分伯仲。
然后我不断反省计挤,不断问计挤,是计挤变了吗?
答案还是薛定谔的猫,只有让现在的我,穿越到中学时期,才能得到答案。这种操作显然太麻烦,所以,别想了,不看就不看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