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一个有料的人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问题:女性年薪超过50万是怎样一种体验?
其中一个高赞回复,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四个字,不敢辞职。
的确,我见过职场上那么多优秀的女性,无非就是两种人:
第一种,不敢辞职造成的年薪50万;
第二种,因为辞职造成的年薪50万。
而这两种人的思维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呢?
那些辞职还能年入50w的女性,都在做什么?先说第一种吧
高薪厚职的天之骄子
不久前,我回去跟以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一群女孩聚会。
她们中的大部分成了企业CFO,有的成了金融圈的高级管理层,甚至四大的合伙人。
我发现他们拿着的,已经平均远超过年薪50万了,但是过的依然是高度紧张、牺牲休假、到处出差,甚至不敢生育的生活。
用其中一个女生的话来说,就是“我的身体已经不属于我,连子宫也是。”
说着这句话之前,全桌子的人都在仰慕着她——某知名私募基金合伙人。
她的知性、精致和见识叫人艳羡,连她的名片,都仿佛闪闪发着光。
其实撇开忙碌这一点来说,她们的生活也是相对自由的。
比如,跑进奢侈品店基本上是能实现3万元左右的包包眼都不眨。
比如,只要不买房,一个月花5000请一个保姆,花5000请一个早教老师,再花5000给孩子买个专业早教课,完全可以从带孩子教孩子的繁琐里面挣脱出来。还毫无压力。
就算买了房子,一年花十几万送孩子去国际学校住宿,自己也能一边小资地过着二人世界,一边拼搏着奋战职场。
她们很多人的生活,不会担忧南方的梅雨天,因为家里的高级洗衣机一定会带烘干;
也不会担忧下暴雨上班淋湿,因为家里的保时捷能从地下车库直接到公司的地下停车场。
唯一可能担忧的,还真的是万一丢了工作之后,自己还能不能找到一份这么好的,而已。
这种稳定的高薪着实让我非常羡慕。
回头想想自己过去那种“凡事不用亲自动手”的高管生活,到现在创业了,事事操心处处扑火,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自虐。
但是,我始终觉得,稳定两个字,本质上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平静”、“安定”、“从容”、“人人艳羡”本身,就是一种货币。
不敢辞职造成的年薪50万,是她们用小心翼翼、极致忙碌、并且日复一日只能在同一专业方向发展的无奈换回来的。
用这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上所有你看得见的光鲜,背后都是活得不出差错的诚惶诚恐。
用金融的眼光看待,这就是一种“低杠杆”生活——用现在的稳定撬动未来的稳定,就像银行定期存款。
“低杠杆”式的年薪50万,都是精英之路。
大部分这样女孩子,最低学历也是本科985,起点不是外企就是银行。
管培生开始,管理层结束。
基本上到了30岁,就能看透未来10年的人生。走到什么高度,击破什么天花板,甚至结识什么类型的朋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样的人生实在找不出什么不好的,就是可能少了点刺激。
再看第二种
辞职后才达到人生巅峰的女生
你别说,还真的不少。她们拿的大部分算不上“年薪”,因为那根本不是“薪”,只是一种因为拼搏之后稳定的收入水平而已。
最近跟一自媒体朋友聊天,她是个宝妈,做微商,就靠20个微信小号,一个人一年能做到300万营收。
我还没来得及夸一句,她接着说,现在组建了团队,一年做到了1个亿!
我睁圆了眼睛,简直是Amazing啊!
于是立马翻看了一下这位大神的朋友圈。基本上画风都是500人的大群,满满的沸腾鸡血,豪气干云,一掷千金,喜提宝马。
每看一条朋友圈,就好像自己丢了一个亿。
打心眼里说,我更钦佩这一类女人。我这折腾着做公众号、做课程、做社群的所有钱,赚得还不如微商多。
嗯,要反思。
她的起点非常普通,学历也只是大专,拿着月薪几千辞职,算是把稳定的未来给赌上了。
然而在辞职的一刻,她认为自己没什么输不起,特别潇洒。
刚开始没有团队的时候,她一个人拿着20个小号,每天换着花样测试朋友圈文案效率,甚至会数清楚每一个文案的字数,千方百计研究怎样才信息足够多,而且不会在朋友圈折叠。
而更让人佩服的是,她的“敢想”。
比如,在自己做到100万收入的时候,她就敢赌20万拿下总代自己拉团队;
在带新手的时候,敢给新人发固定工资激励下线的积极性;
在别人都在卖面膜红红火火的时候,她及早看到面膜市场的乱象,改卖减肥产品,
在减肥产品卖得最嗨的时候,她又及时看到零售的瓶颈,自己去德国签回来一个代理品牌。
每一步她都想到了前面,每一步她都在拓宽着自己的认知。
她用她的果敢,给自己的未来上了高杠杆。
这样的生活,有点像炒股,也有点像炒币,反正不是银行定存。
不少人做微商,栽倒在选品这条路上。事实上,没有足够高利润的好产品,根本支撑不起需要层层利润支撑的微商体系。
也有不少人,交了定金,买了货物,选错团队,东西卖不出去,直接放弃或者认栽。
而这个宝妈在这件事里面做对了什么?
用金融投资的眼光看:挑选了一条指数式增长的道路,不断给自己构筑护城河。
她的护城河,一开始是文案技能,后来是团队组建能力,接着是超强的个人号召能力,最后是认知上的远见和品牌辨别能力。
环环相扣,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从这两个故事里面
我们可以看到人生选择的两面性
其实,你拿着一手好牌,固然可以无惊无险地打下去。这是世界上最省心的事。
但是,人生最公平的是,你拿着再烂的一副牌,仍然有打好它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源于,你有没有杠杆思维。
什么是“杠杆思维”呢?
如果要在这个框内,画出一个最大面积的等腰三角形,你可以这样画——
但是,倘若允许跳出框外画出最大的等腰三角形,你会怎样画呢?也许就变成了这样——
所谓杠杆在于,你能不能延伸看到框外的世界,你能不能在支点的这一边,看到此刻你仍未能触及到的可能性。
举个现实一点的例子。
现在你找工作的时候,更在意的什么呢?
以我多年面试下来的经验,排位大致应该是:
工资高>离家近>交通方便>老板好不好>工作内容>这份工作给我10年后的可能性。(不许在这一点上跟我抬杠)
什么“未来10年20年的爆发点”?那些到时候再说吧。
有杠杆思维的人不一样。
他在此刻构筑的,一定是未来写好的蓝图。
即使无法走精英路线,也一定会给自己一根杆、一个支点,撬起可预见的爆点。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我此前认识一个做医药行业投资的女高管,前20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只是个医药公司的中层。
后来她认为,自己再拼10年做到顶,也不过是个医药公司副总,年收入不过百万,不甘心。不如改行做医疗行业的投资——毕竟,跨界的人才是最抢手的。
于是她离职,刻意降薪做医疗行业的分析师。靠扎实的功底,深厚的人脉,很快就成了那家基金的骨干。
到现在,她成为独立的医疗行业投资人,只不过花了5年。
一个基金规模10亿,她团队管理费收入就是2000万,还没算超额提成部分。
是的,2000万,是她之前看到天花板的20倍。
我觉得,这就是比探索一个女性年入50万什么体验,更能给人启发的地方。
年入50万只是一个结果。或是因为优秀的出身,或是因为年少时代的努力。
而如何拿这个结果撬动更多可能性的未来,或者控制低风险守护这个结果,才是我们更需要深思的地方。
谈谈你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