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比较美学课上老师探讨了叶威廉先生的《出位之思》,说的是中西方在文学艺术层面的差别,但更多的是表明艺术中多种媒介的相互沟通,也就是说,艺术领域中的具体门类完全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共感”。
除此之外,在研究石涛绘画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进路是从废墟的角度进行中西方的绘画对比。西方绘画中有很多的废墟形象,但是在中国文人画,以石涛为代表,我们很少能够看到这样的具体废墟形象,往往是以象征的方式,比如说丘或者墟的形象出现,这背后代表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但是像西方绘画中坍塌的教堂,倒塌的建筑尔尔倒是见不到的。
关于废墟这一形象的讨论在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中仍然可以看到,巫鸿老师在《作品与展场》中就通过废墟的形象入手对中国890年代出现的一批废墟、涂鸦、纪念碑等艺术样式进行了分析,角度非常的特别。(以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张大力《拆·故宫》为例,这件作品就非常直观的展现了废墟并且有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对话感)
由此,我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绘画中有没有死亡或者残酷的主题?如果有是如何表现的?
这个问题源自于疫情期间对于欧洲中世纪黑死病期间所留下了的一些绘画的了解。在黑死病蔓延的时代,整个欧洲充斥着“死神的胜利”,人们不知道到底应该相信上帝还是怀疑上帝,这一点在加缪的《鼠疫》当中也能够看得到。所以一旦人们面对死亡,相似的怀疑和追问,相似的应对模式,相似的人性展现不一而足的会重蹈覆辙。就这次疫情来看,疫情刚出现时候的慌乱并不是哪一个群体的隔离,人人都怕死,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甚至怕的不适死本身,而是可能会死的一种“切近”。这种“切近”使得死亡带来一种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惧。
那么当然 ,中国古代也不是没有过瘟疫、战争、洪水、灾情……,这些东西在绘画上为什么没有展现呢?
有几种解释可以暂时想得到:
首先这些东西在史书上可能有所记载,但是在绘画上没有,主要因为它不美。中国的绘画在宋之前都是宫廷绘画,画师都是按照统治者的要求进行命题作文,这一点跟西方是一致的,画家的地位跟工匠的地位一样低,这一状况一直到唐代后期才有所改善。
随着文人画的出现,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题,在宋代的绘画中,尤其是有题跋的绘画中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达到了我们开头所说的“出位”境界。此中往往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寄托,亦或者是像中国文人诗中的悲伤之感。
其次,当时可能确实有人画,但是没有流传下来。一般能够保存下来的都是被人认为有价值的,要么是作品要么是作者。西方绘画中“死神的胜利”不是一个小众的主题,它是蔓延了几百年的情绪,但是在中国,既不存在中世纪这样的时期,也在朝代的更迭中抹去了很多东西
还有,中国还真有地狱绘画。以地狱变相图为例,就对地狱世界有着非常残酷的描绘。
……
一般来说这种绘画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所以往往跟宗教题材有关,这也是在敦煌石窟中可以发现许多相关题材的壁画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