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今日7时14分,太阳到达黄经225度,立冬。

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节,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坼。冬季自此开始,粮入仓廪,蛰虫伏藏,万物的气息慢下来,渐渐归于宁静。

立冬属传统的四时八节,在古代有重要的时令官俗。
古人对立冬的重视,首先表示在朝廷的态度上。立冬这天,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据《吕氏春秋.盂冬》,立冬之前三天,太史令就要觐见天子禀告立冬的具体日子等详细事宜,天子斋戒沐浴后,于立冬这天率领王公大臣到北郊迎冬。迎冬返回后,对为国捐躯的将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抚恤,兼有鼓励民众抵御外敌入侵之意。
民间迎接立冬的方式充满朴素的烟火气。在我国北方,冬季素来有储白菜的习惯,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是月立冬,西御园进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驼,充塞道路。”北方地寒,冬月无蔬菜,正好在立冬日储冬菜。梅尧臣曾有诗云:“畦蔬收莫晚,圃吏已能供。根脆土将冻,叶萎霜渐浓。不应虚匕箸,还得间庖饔。旨蓄诗人咏,从来用御冬。”文人士大夫能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捕捉诗情画意,但对普通百姓而言,进入寒冬之前的这样一场热腾腾、闹哄哄的活动,不仅是一次普通的物资采购,也饱含对未来日子平平顺顺、红红火火的祝福。所以即便到了各类蔬菜不断供应的现在,北方人立冬前后的“冬藏”仍旧带着某种仪式感延续下来。

一起延续而来的还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每逢时节交替,都要吃饺子,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饺子不能不吃。

立冬一过,就意味着冬季来临。这个时节,“三日寒,四日暖”,冷暖交替天气多变。谙熟应天时而生的中国人,素来有“补冬”的习惯,通过改善饮食,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季节变化并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即便同属冬令,气候条件却迥然有别。寒冷的西北可进补牛羊肉等大温大热之物,温和的江南宜清补鸡鸭等干温之味。

不过,冬令进补始终是古人基于过去的生活条件总结出的养生方式,在物资丰沛的今天,“补冬”的象征性意义已经大于其实际功效。俗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人们也并不指望通过“补冬”补出一个健康体魄,更重要的是,借着节气的名号,好好犒劳自己的肠胃。且养生讲究进补均衡,冬天虽冷,但衣厚且屋暖,食多而动少,内热不能发,易导致胃肺火盛。体内积热不能适当散发,加上很多人的冬令饮食所含热量较高,很容易产生胃肺火盛,所以冬季进补,适当吃凉反而于身体有益。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其实自古以来,
冬天的气质就少不了萧索和冷峻,毕竟万物蛰伏,自立冬日而起的阴郁和沉寂要占据一年中的数月光景。但,冬天有风雪,也有暖阳,宋仇远说“小春此去无多日”,坦然静待一切过去,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就要迎头走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