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园村位于横沥镇北面九公里处的东江东岸。
原来也是一个古村。村中有多处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墨园围门楼”是其中之一,青砖灰墙,飞檐雕梁,石阶天井。前面有一个广场,广场前有一半圆形池塘。形成古村建筑代表性的风格形貌布局。骑行到过多处古村,大体相似,祠堂是古村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些完存的建筑表明广东人文经济的发展历史悠久。
墨园围门楼不过,古宅门前半圆形池塘,也有叫月塘的,并非广东独创。在安徽宏村也有见过这样的布局。因此认为,人们择善而居,有些事理是相通相融的。
我看这等池塘都是一团死水,想必并非是初建者的理念,而应注重实用,比如洗菜浆洗或排水。如果设计成活水岂不是更好。
还有“大夫第”,面积也不小。看名字大概是一户当官的大家,但并没有进去看。
我到的时候,有一群女游客在一处瓦房小店门前巷口叽叽喳喳。其外墙绘有荷花,墙边摆有桌椅,以此为背景拍照倒也有趣。另有一处短墙,绘有篾篮,挂有小饰物,地上有石磨,三角梅绿竹,阳光照耀,有点意思。尽管是人为的,似乎比真正的古屋还吸引人。
相思园还有一处相思园,是为了纪念村庄早期下南洋闯荡的人们。园前的一棵古相思树,倚身站在路口,就像是在远送和盼归着亲人游子。
除此之外,并没有多留意。来到古村,古建筑也没有仔细去看。不过走马观花,有点心不在马。
若是心静下来,在一处坐一坐,感受一下所在古村的古往今来,或许比盲目随逛要对路。
说起来,之前并不知道墨园是一个古村。因这次造访,只是特为看稻田来的。
县道208经过墨园村村口。粉红的异木棉点缀,两边都是稻田,稻子熟了,黄澄澄一片,风吹来,稻浪起伏,像梦中的歌谣。稻谷生长得真好啊!稻穗笑弯了腰,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密实的劲,真个风也难吹透。真要感叹现在的种植技术!这让我想起《一分实验田》。如今丰收景象,绝非浮夸。站在稻田路中,看此情此景,让我想到毛主席的两句诗: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而今世更胜往昔。
墨园村村口也很美!两车道的沥青路面,漂亮的路灯站岗放哨,两边稻谷金黄,放眼望去,美哉一幅乡村秋画。
墨园村村口可我并没有找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与村口形似:一条整洁的马路穿黄澄澄的稻田而过。这个画面来自王记者朋友圈的一个小视频。类似的秋收小视频还有一处,在惠东竹园村:一条弯弯的小河如带蜿蜒在一大片广阔的金黄稻田中间,煞是壮美,风景如画,很想去呀!可是,这天闹钟响后,虽然五点钟按时起了床,但在那一刻却改变了主意,由竹园村改去墨园村。一个主要原因是竹园村远,比墨园村多二十余公里,因为当晚夜班,时间关系,不想太累。
如果去竹园村,计划五点半出发的。这下到七点才动身,到达35公里外的墨园村已近十点,用了三个小时?让我有点吃惊。以这样的速度怎么去竹园村呢,看来,改去墨园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再说,墨园村所见,也基本领略感受到了秋天稻田的美。
早上骑行感觉真好呀!阳光温柔,可以直视。我眯着眼睛朝东望,说早上好呀,太阳向我点头微笑。
这次骑行,认识了一些新事物。
在路边草莓园,看到他们在摘草莓的叶子。留中间三片叶子,其余的老叶摘掉,摘掉的老叶不是随地一扔,装在袋子里带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病虫害,也利于营养分给,促进光照。听园主的口音,像来自上海。一问,说是江苏的,难怪。看这位瘦精黑汉教两位妇女怎样摘,他们都一脸苍桑。摘叶看似轻松,蹲在地沟,一棵棵地摘,也是累人的。想到草莓好看又好吃,而种草莓的辛苦谁知道呢。
黑稻谷 青枣草莓九月下旬就要整地,十月中旬萌芽生长,摘老叶只是其中一个工作。听主人说,十一月末就可以开始采摘了。周期只要两个月。
稻谷品种有早晚熟之分。惠城一年两季,属于早熟。三月尾育秧七月初收割;接着第二次插秧,十月中下旬收割。周期三个月左右。
这么看,家乡的水稻是晚稻,从四月育秧到九月尾十月初才收割,周期需要半年左右。
早稻三个月就可以收获,三个月时间何其短暂啊。可是,它的每一个阶段每一天,都是不同的。人的一生比稻谷周期要长远多了。可是,有多少时间是有用的呢,又有多少时间是在荒废呢。
这天,第一次看见黑稻谷,即黑米。夹在大片金黄之中,远看以为是生了稻苞灰,近看,褐黑色的外壳,剥开一粒,原来是黑米。
青枣也是第一次见。在另一处地面,搭有篷架的果园,藤架似弥猴桃。不过,叶细,青嫩,在阳光下片片闪亮。
走过时,看正开花哩,这个季节还在开花,是什么呢?正好过来一位农妇,她告诉我说,是青枣呀,你看,挂了很多果哩。我定睛一看,才发现枝条花叶间结了许多青果,拇指甲大小。这青枣,长成后有点像青苹果,比苹果小。甜味和水分都不及苹果。
骑行在东江堤岸路上,视野开阔。路边一簇簇银色的芒草,随风荡漾。壮硕的水牛在河滩徜徉。村野自然,秋阳迟迟。啊,什么时候可以放马南山,归家洗客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