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昨晚和颐事件发生为止,一天的纷扰经历了公众在微博上声援支持受害者、酒店回应,而现在又有一个论调-这是一则商业炒作。
原因何在?质疑者认为:一,当事人在此时之前微博近乎一个僵尸账号,完全没有任何发言;二,当事人公布的信息中视频详细,在警方还没有立案的情况下是如何在第一时间拿到视频的?
很多人都在等新闻反转,这似乎成为可很多惯例,吓得人们不敢做判断。对,的确有很多反转的事例,比如去年的医生手术台自拍新闻,事实证明真相并非大众所想,最终结果也算没给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再加一罪。
但是,这次事件笔者认为一个如此大的连锁酒店会靠着这样的“丑陋”来宣扬自己的“声誉”,就如同“优衣库事件”一样,当时也有并不成立的反转认为那是一次商业炒作。笔者认为即使是炒作也不会哪集团的前途做赌注!
持反转论者,不如认为是在转移公众视线!

然后呢,社交网站上铺天盖地的是对女子防身术的各种攻略。
确实,借此时间普及女性安全知识很有必要,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并不仅仅停留在危险出现了怎么办,而是怎么避免此类危险发生。
公众的安全如何进一步有效得到保障才是更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一个帖子引发如此大的网络舆论,前有“青岛大虾事件“和”上海女子到江西农村事件“。发帖者振臂一呼寻求帮助,看贴者正义感所趋纷纷响应,最终在社交端引发广泛讨论。
不禁想起在微博兴起时流行的一句:围观改变中国。
一则微博引发如此舆论,一方面是寻求帮助呼吁缺位的力量介入,二是震慑事件中心的”加害者“以求得到圆满说法,从而解决事情,这是围观改变中国的本意。但更多的时候是更新的新闻带走了先前的关注,试问又有多少人依旧在关注天津爆炸事件的善后处置?当时朋友圈的刷屏祈祷笔者至今记忆尤新。
向热点投去的目光持久,再气势汹汹再团结一致,最终也不过是目光而已。投去这种目光的人,也难免从满腔热血到心灰意冷。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无法持久,有时并非是网民自己甘于做看客,而是他们缺乏能不成为看客的信心和途径。
所以,现在围观并不能有效改变,真正参与进去才能最终改变。值得庆幸的是,这并不是小概率事件。舆论最终会推动改革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