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岁月悠悠。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厚重的积淀。
到今天,我已抵达大英帝国15天。三十而立之年,未能投身于志业,而暂且栖身于学业,其间况味,无以言表。时运如此安排,则顺天安人,砥砺不止。
三十郎当岁,再次走进校园,还短暂体验一番留学生涯,也算人生一段奇特际遇。汲汲谋生于故国之时,出差于大江南北,中原腹地,如同家常便饭,买票拎包就走,丝毫不觉需多考虑些什么。即使曾经派驻泰国期间,也没有多少去国怀乡之感,大概当时身边中国同事环绕,虽身处异邦,也无甚寂寥和乡愁。

甲. 由学而起
初到利物浦的那些天,确乎有那么几个时刻,回味馋涎苏州的烤鱼,思忖宏愿餐厅的饭菜。利物浦大学9月25日才正式开学,虽据说这里有大约三四千中国留学生,但开学之前,校园内外,人迹稀少,中国面孔更不多见。吃得不地道,也无人交流,异国的寂寞,乡愁的情绪,怎能不蔓延。
不过,总体言之,中国学生现在的留学条件是好得太多了。遥想100多年前,邓小平留学法国,考不进学校,又无盘缠,只好进工厂当童工,美其名曰“勤工俭学”,其实是迫不得已,而且工钱很低,时常挣扎在温饱线上。小平同志后来自己说,“当时吃不饱饭”。就是30多年,条件也好不到哪去,20岁的汪潮涌作为清华经管学院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学生,怀揣30美元就上路了。
和先辈们的艰难困苦相比,中国留学生现在的条件和状况,总体上有了质的提升。然而,就出国留学本身来说,其背负的使命和付出的代价,仍然是一脉相承,一样一样的。中国学生不远万里,花费不菲,忍受异国他乡的孤独,有时还要遭受歧视,来求取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文化,这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的自我救赎之路。我们在近代史上封闭太久了,导致全面落后,终致山河破碎,民族危亡。
历史和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使得我们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中沉沦,从器物到文明层面全面落伍于世界的潮流。为了弥补这个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历史错误,我们只能老老实实,从头开始,一点一滴向先进的国家认真学习!
首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拥有绝对的资本睥睨全球。当然,它依凭自己的强大,也曾经霸占了大半个地球,称雄称霸近半个世纪。但是,刀剑与技术的征服,始终只能是一时,只有思想的主导才可更恒久。大英帝国的衰退,有两次世界大战等偶然因素,但从历史的进程视之,被美国超越却又有其必然,而再过30年后,被中国超越,也是历史的必然。
从报考雅思和申请赴英签证时,就深感英国把留学这份产业做得相当到位,帝国在知识技术及制度上的红利,通过招收海外留学这一途径,也得以大大地变现。英式教学体制,学制短,学费高,流程化、标准化程度高,这都导向:见效快,学生通过标准化的所谓锻炼,快速获得学位,学校通过流程化的运作,快速一茬一茬割韭菜。
教育产业化,英国比中国做得好得多。据说,近些年英国国内的学费也涨得很快。教育产业化的东风已经吹向了自己人。
乙. 师夷长技
行走在利物浦的乡间,切身体会到那副对联的内涵: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好脏好乱好热闹。完善的各种生活设施,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别墅、洋楼、公寓,一排排,一座座,宛如图画般错落在那里。只是人太稀少,老远看到一个人,都会和你热情打招呼。可能也是人力服务跟不上,无论城镇还是郊区,很多公共设施或显脏乱,或年久失修。
观察到一个现象,不知是不是因为中国人太多,把利物浦人民教坏了。我十次过马路,至少有七次会看到洋人们闯红灯,男女老少都有。人们不是看灯过马路,是看车过马路,只要没有车,或车还有段距离,冲冲就过去了,留着我在后面看一眼身旁的红灯,看一眼闯红灯的人,再看一眼即将通过的车辆。不过,这里交通信号灯的时间设置很不合理,反应很迟钝,往往让行人和车辆都傻等十几、甚至几十秒才变灯。
帝国的兴衰,究其根本,不是它做错了什么,而是这是自然的规律。生住异灭也好,生旺死绝胎养也好,都是在说阴阳消长,不同境界的轮回。大英帝国的兴盛,源于其资本主义的迅猛孕育与崛起,这是比海盗那种血淋淋的野蛮征服更高明一层的征服手段,所以短短几十年,英国就成为征服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当然,在经济征服的同时,还有坚船利炮。
工业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源和崛起,有深远且复杂的因素,不过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英伦三岛,偏居于大陆之外,要生存,要尊严,就必须得专研,必须得精打细算。英国人的研究精神,确实非常值得学习,同样是岛国的日本人,也相当具备这种素质。可能是地域狭小带来与生俱来的危机感,迫使人们要想办法,谋出路。人法地,地不利,人就得激发自己的潜能。
英国为世界的科技进步,功莫大焉。从牛顿开始,利用砸到他的苹果,正式叩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后面是一长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从法拉第、达尔文、焦耳到现在的霍金。而且,英国一直在重大科技创新上保持惊人的表现,如克隆技术,石墨烯的发现等等。英国是除美国外,科技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世界排名前200的大学中,美国约有70多所,英国约有40多所,两国加起来占据半壁江山。
对于技术的重视,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可能已经深入到英国人民的骨髓之中。毕竟帝国的崛起,就是仰仗强大的技术力量,也是依靠科技的领先,两百年来,一直占据全球竞争的顶端位置。据说,英国本国学生更偏向于学理工科,对于文科,尤其是商科,兴趣不大,很多商科的课堂,以亚裔的面孔居多。
丙. 任重道远
从1872年中国第一批正式留洋的学生开始,中国学子便开始了漫漫“师夷长技以自强”之路。这条充满艰辛、困苦和孤独之路,见证了一个民族孜孜以求,自立自强的无畏征程。其实,就留学的投入产出比来看,对于普通人而言,留学的边际收益越来越贬值,留学期间花费不菲的投入与学成之后的工作收入,越来越让留学生焦虑。但是,读书这回事,只算经济账,那还不如立马走入社会,谋求财路。读书是涵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留学更是更大的地理和文化范围内拓展留学生的眼界、学识和修为。身处异国他乡,你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可能远不如你在这个国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顿悟到了什么,这些才更重要。
中国已经吃够了封闭、自以为是的苦,一代一代青年学子辛苦学外语,学西方先进知识技术,就是在为民族的过去买单。中国人足够聪明,也很勤奋,现在需要我们在勤勉的同时,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守住自己的根基,广泛吸纳一切先进的东西,以古老智慧的引导,让古国重新焕发荣光。纵观历史,审视当下,中国最紧要的问题,是政治的问题。一旦政治权力运作有效,政治秩序井然,中国人创造和创新的巨大潜力,就会得到惊人的释放。历史上,我们的科技并不比西方落后,甚至在很长时间,在很多领域,远远超越世界;我们也孕育了很多极具科研精神的著名人物。未来30年,中国重新崛起,再度复兴的关键,全在于政治的作用。
技术引领一切的时代,大概还有几十年就要过去,未来将是文化和文明引领技术,这恰恰是中华文明的价值所在。新的人类文明,新的政治文明,是引领人类透过迷雾走出希望的希望。帝国的衰退,不是它做错了什么,而是它的路径依赖,难以摆脱,当拥有更普适文明的国度,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那个时候,全世界留学的圣地就将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