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突然感觉有点冷,一量体温,37度2了,前半夜就在床上烙饼,午夜的时候体温一度飙升至38度6。
单位不允许带病上班,今天又完美居家了。
自入春以来,感觉身体状况一直不佳。抵抗力弱,容易疲累,没有一点激情。
这可能就是“四十岁效应”吧?
在家没什么事,就变换地点、变换姿势、变换书籍地躺读,才发现走出校园以后,生病时才是最美读书时光。
从前在大学的时候,看的书基本都是专业类,整天去追“前沿理论”,偶尔读一点刘墉的“心灵鸡汤”,还要感慨一下,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
工作会,一切都是新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上学的时候电脑还不普及,到了单位不仅用起来手生,还有好多操作都不会。一边要学政策、规定,一边学习五笔打字,一边还要熟练office软件操作,忙得无暇顾及其他。
而且,单位里读书的氛围其实并不好。自己没钱买书,单位也没什么藏书,跟同事也不太熟悉,从没有一起讨论过看什么书。每天耳边充斥的都是,谁家孩子要结婚了,谁家又在哪儿买房了,哪儿房子又涨价了……经济不太独立的时候,我被生活的烟火密密实实地包裹着。
大概就是从2014年开始的吧,单位在我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又加了一项写评论,这就需要积累更多的知识,需要有更开阔的眼界,我才开始读书。
先从电子书开始,觉得看了还想再看的,就去买一本。每到网站搞活动,我都要去囤一批慢慢看。今年明显读书的速度加快了,就几个软件轮换着读,日常加几本图书馆借来的书做补充。
上班的时候,心是没有那么静的,经常被打断——有时候是电话,有时候是同事来访,还有的时候是琢磨工作,虽读书却少了思考——“走思”成了常态。
因病赋闲,突然就放下了一切,书就读到了心里。
恰好在《废都》中读到“奶牛的思考”,一边佩服作家的脑洞,一边又觉得那时候写的竟与当下“万般相似”,这算不算预言成功?
通过“奶牛”的视角去看人类的世界,不带一丝美化,奇特而真实。
难得这样的读书时光,但也不希望总是“因病而得好时光”。要怎么样才能在读书时,摒弃外界干扰,静享文字盛宴呢?这于我是一道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