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宋总从北京松下来到惠州雷士,两年半的相处,突然听他说要离职,心里无限感慨,有一种别离的惆怅。
两年半的时间,他没带来自己的一兵一卒,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雷士的漩涡中坚持,期望带来改变,这份坚持这份能力值得肃然起敬。在这一众主管之间,我是被他唠叨最多的,也是最希望我改变的。
仔细整理这两年来的邮件来往与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值得我受用一生。
1、技术
作为八十年代电子专业的大学生,又在企业沉浸多年,他的技术无可挑剔,比公司专业的研发人员高出一大截。也正要这份专业让所有的人对他尊敬有加。从塑胶材料特性,到五金加工,到图纸标注,到模具设计,到工艺治具,到芯片结构,到热实验变化,到灯具国家标准,两年多的时间一个个案子的应对处理让我折服。也教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学习。
他说起年轻的时候曾经把一柜子的冲床的所有零件图纸看完,让我们震惊。他说看多了你不是专家也成专家了,年轻人要多虚心学习,不要怕吃苦,多积累。所有能力的背后都是无数坚持的过程,不能只看表面的更象,要知道背后的默默付出。
想起当年在学校打算盘的技术无人能及,有同学问我你怎么能用双手打,还打得这么好?我说我只是把你们玩的时候用来打算盘了。当年不懂刻意练习,只知道拼命地训练,可是跨出校门,却把一切还给了老师。
想要在技术上有所沉淀有所积累,就要十年磨一剑,刻意练习,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
2、流程
在日本企业十几年,流程的理念与QC手法已与他融为一体,任何时候拿来就用,让我们心服口服。梳理了试产流程,颜色管理,物料管理流程,样品确认,委外管理流程,一个个信手拈来。
一个委外异常的细节,就引发了他一连的问题。
1、该委外生产计划怎么发给厂家的?
2、图纸、资料等怎么传递给厂家的,谁传递的,若未传递其如何获得信息的?
3、厂家试产了?制造、工程、品质、采购做了什么;若没有试产如何做的可以生产?
4、谁决定厂家可以做了,如何判断的?
5、厂家制程如何控制和如何出厂的、
6、厂家到货如何检查确认入库的、
7、现场出现异常,为什么没有出现现场、在库品等的确认并应急处理,而出现微信上互相扯皮?
8、检讨反省完善委外流程。
品质管理贯穿着生产到出货的整个流程,不能只盯着来料,制程,客诉,要看仓库的品质管理,计划的品质管理,设计的品质管理,整个流程的品质管理。
一个问题要是不想再发生,就必须从流程从系统上改善。
3、细节
关于异常的处理,教我们怎么导入颜色管理。从研发色板出来,到怎么确认颜色,到色板之后的色样,到上下限管理,到限度样品发行,每一个细节都跟进到位。
关于签名,不管是任何人签字,一定要看清楚,要了解签字的内容,不能拿起来就签。不管是来料异常报告,还是退料单,第一个签名作业人员要对具体的事情负责,第二个签字人员要对事情的确认,甚至要交叉确认,最后一个审核的人员要确认具体的状况,不能蒙着头就签字。
对于邮件的存储和管理,也让我们注意细节。
大家做电子邮件文件时,电子邮件起名比较乱而且有的还没有名称,
造成文件存档和查找困难。
建议如下其名:*****160309 后面的160309表示16年3月9日做成的文件
****为文件名称,如“2016年1月惠州品质月报”“318方盒改善”等等
这样查找文件、保管等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文件覆盖。
如本邮件原附件只是“会议纪要”,比较好的方式为“318方盒模具改善160309”
人无完人,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在品质管理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
1、团队建设:在最关键的团队建设上面没有关注太多,整个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明显不足,没有形成狼性的文化。
2、性格太随和:太容易相处,也太容易相信别人,导致被一些不怀好意之人所利用,没有树立真正的权威。品质管理一定要有相当的魄力,要杀伐决断,要各单位遵守规则,不能靠人治,一定要靠法治。
3、公司整体把控:太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的方向和建设,过多的精力耗费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面,而没有把握住整体的大方向大原则。乱世需要英雄,公司目前的状况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提升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
而公司对此口号喊得够好,却没有落到实处。终究结底:出货第一,成本第二,品质第三。品质的尊严与威信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两年半的时间交给了我们很多东西,对技术的追求,对流程标准的建设,对细节的管控。每一个品质管理人员要用自身的改变去影响企业,改变企业的品质理念,管理行为,管理习惯,让每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品质管理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