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汝阴三绝·其一
【宋】欧阳修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
汝阴,宋时属颍州。
欧阳修曾作过颍州太守,颇有政绩。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遇大旱,他向朝廷上奏,免除了颍州万余民役。颍州有西湖,他又兴修水利。颍州地僻人穷,文化教育落后,欧阳修在西湖胜处盖起书院,兴办教育,大畅学风。他还减税轻刑,造福百姓。
欧阳修爱颍州西湖,有13首《采桑子》来盛赞西湖之美。他也惦记颍州山水风物人情,有多首思颍诗,结集并作《思颍诗后序》《续思颍诗序》。
公元1071 年,欧阳修致仕,选择颍州为终焉之地,1076年,病逝于颍州。
这首诗作于1067年四月,题目“再至汝阴”,却不是他养老时期的作品,而是他出任毫州知州,绕到颍州一行时所作。绕道重温,也可见欧阳修对颍州的喜爱。
小诗前两句写景。写进入颍州地界所见所闻的当地风物,黄栗留,桑葚,樱桃,麦子。画面颜色鲜丽,读者眼前立刻就展现出立体的风景。这两句诗描写角度多变,有视觉,有听觉,还有触觉。
黄栗留,即黄鹂。《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 三国 ·吴 ·陆玑疏:“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应是应节趋时之鸟。” 从陆玑的注疏中还可见,黄鹂鸟啼鸣不休的日子,也正是麦子熟、桑葚熟的时节。欧阳修的诗里也提到了这几样应时节的风物。
行走在郊野,耳边是黄鹂鸟此起彼伏的啼鸣,片片桑林中,紫黑的桑葚果满枝垂挂。路边的樱桃树上,紫红的樱桃鲜美诱人。田地里,金黄的麦子一望无际,风吹麦浪,送来缕缕清凉。
这样的风景,意味着美,更意味着百姓生活的有着落。桑葚是桑树的果实,桑林遍布,说明百姓家里大都养蚕。“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是乡村百姓家庭的主要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欧阳修曾主政颍州,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自然是他的希望,也是他努力争取的事业。重来颍州,见到熟桑葚熟麦子,他的心里当满是欣慰。
三四句抒情。朱轮是官宦贵人乘坐的车,诗人用此借代作过颍州太守自己。诗人此时并没有朱车在侧,选这个词应该也是与前面诗句明丽鲜艳的颜色搭配。黄鸟、朱轮、金麦、绿桑、黑葚、紫樱桃,颜色绚丽夺目,迷人眼,醉人心。旧地重游,一派生机祥和,与诗人在日,并无差别,诗人心里应该也有些自傲的,却偏偏说自己惭愧,没有给百姓留下什么恩德仁爱,自然是谦逊语。倘若真无遗爱,诗人大概也无面目重来,更不会选颍州为终老之地。
一别颍州十几年,当时正壮岁,如今已白头,但是对斯地的情感愈加浓厚,仿佛回到了故乡。故乡,对于游宦在外的仕人永远有着特别特别的意味,是血脉之根,是灵魂皈依之所。回到故乡,心灵就获得安慰和宁静。诗人再来颍州,如归故乡,可见诗人主观情感上对颍州的认可和依傍。
第四句用白首,既是实情,又是颜色词,与前面的颜色词打成一片,又色色分明。前面的颜色是景,这句的颜色含情,情思、景物巧妙地融到了一处。
小诗虽小,细究起来,自有天地。大家作诗,毕竟不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