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某一天中年,跑到一家小书店避雨,一不小心被“张德芬”这个名字吸引,一口气把《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完,那一天忘记了吃午饭,不记得自己存在似的站着在书店一角把书读了两遍。
此后好几天都沉浸在书中的概念里,对自己的关注和思考有所开悟。后来,念念不忘,买了书读了好几遍。又后来买了很多本当随手礼送给身边的人。时常还要好为人师,兴致十足地说教一番。
现在想来,我猜那那时候对方感受到的一定是我自己的脑高潮,一厢情愿的自嗨。至少相见恨晚的感受没有如我期待的一样在他们身上出现,也很少有人直接向我反馈读书后的体会。
有一次,妻子见证了我的一次推销,在回家路上问了我一句:“你觉得看了一本书就那么不得了?我也看了的呀,真没有你说的那么神,好像就你的内在成长了,至于吗?”突然的一瞬间,我彻底呆住了。
我也收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觉悟和教训: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有可能并不理解你的真诚,也不可能完全接受你的传播。
这些传播包括:说教、推荐、建议、意见、观点、想法……
还有一个至今不忘的场景: 一次好友JULYSA的微信签名成了“最不喜欢的是鸡汤……”,而那个时间段,我还一直每晚认真准备正能量的句子,好在第二天早上发文打卡。也是那一刻,让我突然警醒:
那些高高在上、正确无比的道理,不是知识,因为你说了并不能让你成为什么;
更不是你分享了,传播了,别人就成长了。
分享绝对是一件好事,有句话叫做“越分享,越成长。”但是,不能把分享变成了推销。 说教本身就是失败率超高的事情。在学校,学生一批又一批地进来,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推销知识,不是仍然有太多的东西没有被接受?
仅仅说是不管用的,做,才能产生力量。
光做不一定有用,无效的勤奋是浪费。得有所改变。
践行,才是最好的学习。
让人看得见的改变,才是最好说教。
所以说,要做一个热爱分享的推销者,光有说教的“热情”是不够的,你没有实践,你自己没有改变,那你对于那些有用的知识而言,你的传播,终究还是“无知者无畏”,更有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改变自己,升级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榜样,就是最直接的说服力。虽然这个榜样不一定很完美,但是能够持续不断地行动,阶段性地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就是最好的与时俱进。
有效沟通是很重要,但是,强加观念往往费时费力。人到中年,好为人师。与其花时间在推销上努力,倒不如默默地把时间花在行动上。把自己变成榜样,既有说服力,又成就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