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阅读了《启示录》中流程部分的第15-20章,结合之前看过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对于产品经理工作的一些认识。
产品经理的职责:
深入了解目标用户,明确产品要解决的问题,定义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产品需满足三个原则:可用性,可行性和价值。
可用性:用户是否清楚如何使用设计的产品。
可行性:现有技术是否可以支撑产品的实现;商业上是否具有可行性。
价值:用户是否渴望使用产品,即是否解决了用户痛点,满足了用户需求。
也就是说,挖掘需求,并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设计,与设计师、运营团队、开发团队合作,保证最终的产品符合预期的设计。
定义(探索)产品时主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1.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2. 应该设计什么样的用户体验?
关于要点1,最近在阅读产品相关的资料时,愈发感觉到技术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产品必须具有很好的技术素养,要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如《启示录》中作者提到的,可以不必提出新的技术,但是一定要能够理解技术。但是从我个人工科的学习经历来看,我想“理解技术”本身其实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要求。
以学习编程语言,写代码为例。“理解代码”的比较浅的层次是:拿到一段代码能理解它最终实现的功能。达到这种层次只需要入门某种语言,即了解基本的语法,上手试练几个程序即可。比较高的境界是:看到代码,我不仅能理解其功能,能看懂其实现方式,并且可以能理解其内在逻辑,并看出代码架构本身的优点或缺陷。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不断看优秀代码,并且自己亲自编程模仿,以将别人的逻辑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思维方式。
这里也不太明白作者所说的“理解技术”到底是指哪一种程度的理解。其实这也是我近期在纠结要不要先从技术做起的原因。跟某测试开发师聊过之后,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他说技术这个领域涉及的范围太广了,除非的顶尖的技术人才,否则也是没办法做到对于各方面技术都有深刻理解的。考虑良久,我想毕竟自己还是有一些工科背景,如果真的有这方面的能力要求,那么还是以后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拓展学习。
产品定义(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合作的伙伴):
1.“特约用户”:一批富有洞察力,善于思考的用户。
亲自与用户沟通交流,一方面挖掘潜在的用户需求,捕捉产品创意,另一方面赢得用户对产品的推荐。
tips:谨防设计的产品仅仅符合“产品尝鲜者”的需求,应当满足大众的需求。
如果在寻找“特约用户”时就遇到困难,说明产品的需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产品价值不高。
2.主要开发人员
在设计过程中邀请开发人员参与,提前考虑技术细节,评估设计的可行性和成本,过滤掉一些不切实际的设计方案。
3.营销人员
帮助确定产品定位和宣传计划;营销团队帮助物色“特约用户”。
对待“市场调研”的正确态度
市场调研的作用是:保证产品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解决产品设计的基本问题:
谁是目标用户?用户会怎样使用产品?用户使用产品时存在怎样的障碍?用户为什么选用你的产品?用户喜欢产品的哪些特点?用户希望改进产品的哪些功能?
市场调研的功能是:帮助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修补现有产品的不足之处,但是并不能帮助对产品提出新的定义。
“如果只是简单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产品,就会陷入不断添加新功能,为产品缝缝补补的怪圈”。所以不能被调研中用户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通过这些建议和要求挖掘本质痛点,思考创新的方案。
高效的展示产品定义:
相比产品需求文档,使用高保真的产品原型是一种更加直观的方法,同时以补充的说明文档为辅助,这样各方可以清楚产品的设计要求。完成后可以将原型交给团队检查,拿给用户测试,在测试过程中观察用户的行为。
产品定义过程中个流程的先后关系:
需求调研与产品设计同步;产品开发与测试同步;用户体验设计在开发之前完成。
如果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需求,可以提前规划考虑,在下一个版本中实现改进。
如何避免遇到开发进度严重不符合预期的情况:
设计基本产品:即“具备实现商业目标的基本功能,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最终的基本产品,其功能应当不能删减,所以必须考虑清楚哪些功能是最重要的。
至于达到“设计基本产品”这一目标的具体做法,就与之前提到的相似,在定义(设计)过程中就综合采纳多方意见,请软件开发人员检查设计,邀请用户测试等。
读到现在对这本书的感受的:干货满满,处处都是重点,果然对得起书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