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做为一个普通的平凡人,就如同我,都会在某个领域有超出一般人擅长的水平。
比如我很擅长写作(只是比如,不要当真)。平时在我周边的人可能并不擅长写作。如果沟通到写作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发现大家对写作思考都不如我深刻,甚至完全是门外汉。假设在写作这个领域我是有“认知盈余”的,我非常了解当前写作领域的现状,非常了解如何判断一篇文章是好是坏,了解写作的节奏、语言和逻辑的重要性等等。
假设写作领域以上知识我都是非常了解的。如果这些知识,你让我憋在心里那是不可能的,做为一个普通人都渴望去“表达”,去“传播”,迫不及待的让别人知道我很擅长写作(再次强调我只是拿写作举个栗子),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厉害。退一步就算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来承认我写作的厉害,但是我对写作这么了解,当听到网络上或者是身边有不擅长的人出来谈论写作时,我忍不住啊,我是不是要说两句,发表下我的看法,至少在写作上,我是有自信有话语权的。
我每每一听到别人谈论写作的错误观点,我就浑身毛孔竖起,一副战斗的状态。我立马从人群中跳出来,大喝一声“你们太愚蠢!这些观点都不对!听我说,我说的是权威的,是这样的......“巴拉巴拉说了一堆。如果有人站出来反对我的观点,我操起袖子,吵到底,吵个几百回合也要分出输赢,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
如果激怒了别人,我也会愤怒的,谁不会?!哼!我以后都不跟你们往来,网络上也拉黑你们,生活中再也不挤进你们肤浅的队伍中,不稀罕!
即使上文中的这个“我”真的很擅长写作,在写作方面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经验,这个“我”也擅长分享,至少希望“我”心中的正确写作观点能“传播”出去,但是这个“我”是用战斗的姿态来面对其他人。可能描述的有点过于极端,放在生活中的话,这个“我”的行为就是不太容易被别人接受,达不到好的观点要分享的目的,也是这个“我”一直所希望做的事情。慢慢,这个“我”失去“传播”能力,自己也会被边缘化,好的信息也不会传播给“我”,这个“我”也享受不到信息互相传递,带来认知补充的益处。
这个“我”是充分体现了一个自认聪明的平凡大多数人,如果希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得到别人的认可,能成功分享出去,就要考虑大多数接受信息人的想法,用接受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端正传播的姿态,谦虚而平和。取代骄傲而不可一视。
即使传播者将传播态度端正了,每个个人传播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反映出来的影响力是非常不同的。例如《奇葩说》参赛选手众多,为什么网上传播最广的是马薇薇童鞋的金句,同样做为优秀辩手的周玄毅大家甚至都不爱听他发言,金句更是少之又少。
除非非常爱看《奇葩说》,很少有人再去将《奇葩说》看几遍。其实周玄毅老师辩论的也非常在理,引经据典,逻辑也是好的。但是马薇薇的发言有节奏,不会象其他选手倒金豆,节奏不对,观众的情绪很难被带动。马薇薇说话有节奏,留给观众思考的时间,其中也有逻辑,句句直戳观众心里。马薇薇的影响力就比其他选手高的原因在于她掌握了传播中的技巧,有节奏地让别人接受她潜移默化想要传递的观点。
辩手邱晨也很棒,在辩论技巧上和马薇薇不分上下。但是马薇薇更掌握了传播的精髓,比邱晨更享受到“传播”带来的好处,观众更崇拜马薇薇。
如果《奇葩说》这档节目直接拿个大喇叭喊“我们要提倡自由、多元的价值观啊,我们希望大家更多正能量啊......"。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在网上喝点“鸡汤”就好,谁还花一个小时看《奇葩说》?如果《奇葩说》说“辩论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第二,......",我们为什么不看专业辩论赛?
但是《奇葩说》号称是不严肃的、不正经的节目,用幽默的糖纸包裹着自由、包容的价值观进行传播,它惊人的收视率就是它影响力提升,高效传播的典范。
如果我们放下俯视的姿态去分享我们的观点;
我们多学习“传播”的特点,了解传播的直接和感染力;
我们努力创造新意,相处好玩的点子。
我们低姿态,将有趣、有营养的知识有效分享和“传播”出去,我们的影响力也能同时提升,岂不美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