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老时间、老地方、相会老友(也许是单方面的约会,毕淑敏老师可是不知道的呵~),手捧一本相伴多日的书,竟也从心中升起了温暖的感觉。也许人终究是孤独的吧,所以才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让周围安静下来,有点声音,也是生活的气息吧。
继续相约~这种感觉不知道是看《信使》之前就有的,还是在看《信使》的时候出现的,亦或即使结束了,现在还残留一些?
这篇文章纪念了一件事——盼望信件的心情及阅读时的种种,也纪念了一个人——白发苍苍的老军医。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过生日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情,可是毕淑敏老师的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克拉昆仑山(查了字典才知道的读音和介绍~),像三柄巨大的棱锥,将她所在的部队托举到了离海平面5000多米的高度。十月份,“正是平原上麦垛金黄而干燥的时候,而昆仑山却也万里雪飘,就要封山了。”封山是冰雪发出的禁令,预示着将与世隔绝到春天。
“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的山响”,以示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桶半罐头的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可是心中总有淡淡的悲愁——想家呀!
这时老军医说:也许邮政车今天回来!毕淑敏老师脱口而出:你骗人!
“有时候猛烈地指责别人说谎,其实是太渴望那消息真实”,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让我也想到了很多,是否也能够让你想起曾经你极力否认,却又希望是真实的事情呢?
是的,军邮车跋涉了五天的时间,真的到来了!门口站的士兵,防止大家疯一般的去抢信。于是每个班都派出来了分拣信息的人,白发苍苍的老中医虽然知道在高原上奔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可是也执意的要做这件事情,因为据说“他家中有很老的双亲、很弱的妻子、很小的孩子,相信比别人更甚。”
毕淑敏老师最先看到的是父母的信,“仿佛有一双温暖而柔软的手,从洁白的笺纸中探出来,抚摸着我额前飘动的乌发,心便不再凄然。”还有同桌和朋友的信,各有风格。看完之后就是连夜回信,因为平常的日子,柴油发电机每晚只供电两个小时,而“军邮车一来,会延长发电的时间,便于捡信和回信,首长其实也很盼信。”
同室的女兵哭起来,因为小侄子病了,结果大家越劝越哭的欢畅。不一会儿又不哭了,因为从第二封信中,她得知小侄子的病已经好了!所以老兵就给新兵介绍经验:“把信全部拆开,码饼干似的排好,从最后面的看起,前面的只做参考”。可是时间长了,却发现这“好比一本回肠荡气的小说,快刀斩乱麻的先看了结尾,再回过头去细细咀嚼,便少了许多悬念和曲折。”
那次的邮政车上,老医生没有收到一封信,按照他的逻辑:没有信,也许就是出事了。“他的忧郁持续了整个冬天”,直到开山后第一次通邮、收到了平安信才释然。轮到老医生探家了,很早的时候就张罗着让大家写信,帮助大家邮寄,为此,还“专门预备一个旅行包”,为大家装信。这是每一个下山的人都会做的事情,帮忙大家带信,不管认识或者不认识,都会如此做,“哪怕平时最猥琐的人,在这件事上也绝对平和而周到,这是高原的风俗”。
于是毕淑敏老师就如很多人一样,从从容容的写了大约30多封信,郑重地交给了老医生并得到了老医生的保证:到山下第一时间就帮大家邮信。可是“军邮车来了一次又一次,那30封信却一封不见回音。”因为在下山的时候,老军医乘坐的车翻了,这是在高原很平常的事情,可是“熊熊烈火吞噬了他银发苍苍的头颅,那个装满信件的旅行包,顷刻之间化为青烟。”30多封信,只有给父母的信,重新托人邮出,其他的却提不起兴致,因为“只要拿起笔,老医生的白发就在眼前灼目的闪动,眼睛便发酸。大团大团的冰雪,在我胸中凝结。”在老医生的追悼会上,才知道他的生辰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老,“满头灿然的白发,是昆仑山馈赠给他的不能拒绝的礼物。”
大自然的馈赠,不管是怎样的,很多都不容拒绝。
图片来自网络如果这显出来了人类的渺小,那接下来《你永远不要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毕淑敏老师的主要工作是给随军的家属看病,这个工作很重要,因为“只有家里母子平安,前方的将士就英勇。”毕淑敏老师的助手是卫生员小鲁,一个四川籍的小个子兵,“一对眼睛又黑又亮,滴溜溜的转,像蜜炼的中药丸。正是“文革”期间,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连劳动带扔手榴弹加在一起算是参加了几个月的卫生员训练班。不过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 每天问这问那,说要回家给有严重气管炎的奶奶瞧病。有一次,小鲁央求毕淑敏老师,要寄青霉素回去、给奶奶治病,于是,开处方、买药、邮寄,奶奶的病比以前好了许多,大家都很开心。可是青霉素用完了,再拿着毕老师又开的处方去拿药的时候,领导说“工作人员不能老给自己买药,药不多了,得留给病人用。”
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琪病了,毕老师开了青霉素打针,那计量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足够大了。可是打了四天,丝毫不见轻。有人说这里的医生医术不高,这么年轻,自己也没生过孩子,哪里会给孩子瞧病?可是毕淑敏老师说:“我还没上过战场呢,可我只好过枪伤”。虽然人们不再说什么了,但是孩子的病却日益加重,毕淑敏老师“把厚厚的书翻得如同柳絮飞花,怕自己贻误了小小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小琪的妈妈怯生生的问给孩子开的药是半瓶还是一瓶?得知是一瓶时,她更加的犹豫了,因为小鲁每次打的都是半瓶。
天哪,“一定是小鲁克扣了病人的药品,把青霉素私存起来,预备寄回家。”该怎么办呢?
给小琪补上一针后,毕淑敏老师陷入了沉思:“报告领导吗?小鲁从此就毁了。贪污病人的药品,就是贪污病人的生命!置之不理,更不行。要是让病人家属知道知道了,要是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非得有人找他拼命。”
最后,毕淑敏老师找到小鲁说:“小琪的病,若是治不好,会转成肾炎、关节炎、心脏病......”小鲁惊呆了,从来没有人跟他们讲过这些。“ 我知道你惦记奶奶,可你知道每一个病人都有他的亲人;你心里除了装着你奶奶,也要给别人留个地方......不要以为打针不过是把水推进肉里,就像盐进了大海,谁也看不见。不是的,科学是谁也蒙骗不了的,用了什么药该出现什么疗效,那是一定的。假如出现了意外,那可就要出了医院进法院......”
小鲁的脸变得像“包中药丸的蜡壳一样的白”,他叫了一声“毕医生,我......”
毕淑敏老师在他没有说得出来的时候呢,就堵住了他的嘴,“就像黄继光堵枪眼一样果断”!毕淑敏老师说:“别说,什么也别说。世界上有些事情,记住,永远不要说。你不说我不知道,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知道,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不要把错误想得那么分明,不要去讨论那个过程,把它像标本一样在记忆中固定。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办法就是绝不回头。也许那事情很严重,但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
小鲁的眼泪流了下来,还好,他什么都没有说。后来小琪的病很快就好了,留守处再也没有出现过用药不灵的怪症。再后来小卢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春天般温暖,被送到军医大学学习,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在讲家庭教育讲座的时候,经常会强调一句话: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孩子最需要爱的时候;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就是快速成长的时候。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和处理?这是多么智慧的事情,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要学习的!
掩卷静默,任思绪飞扬,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想。轻叹一声,仿佛经历了几世的灵魂,在此刻也沉重起来;又轻叹一声,是呀,有些事情永远不必说出来,有些记忆也未必放在心中。
把书放在床头,安然入睡,不知又会有谁入梦来?
芝麻酱紫(靳育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用温暖的文字呈现生活百态,用细腻的情感演绎人生多彩。幸福源泉,温暖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