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十六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作者: 海洋珠玉 | 来源:发表于2019-11-19 23:20 被阅读0次

        《三十六计》是一部兵家谋略典籍,蕴含着丰富的谋略知识,很多人喜欢谋略,谋略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开启成功之门;谋略能帮助人们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应对艰难生活的从容……善用谋略是智慧的象征,而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三十六计”正是智慧的结晶。经典作品总是给人常读常新的感觉,陆续给大家分享《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赏读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今译

          人们容易对常见的事物掉以轻心,丧失警惕,因而兵法上为了出奇制胜,往往把秘计隐藏在常见的、平凡无奇的事物中。此计常指用谎言和伪装蒙蔽他人,以达到最终目的。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知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解析

        秘密谋划想要有什么作为,就不能在背地里偷偷进行。像半夜盗窃、于偏僻小巷杀人都是愚蠢之人的粗俗表现,而不是谋士所应该做的事。按语中以贺若弼调防军队麻痹陈国军队为例,说明了这一计策的使用技巧。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利用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时,会对某些事情习以为常而产生疏漏和松懈,所以,要以假象掩盖真相,把握时机,乘虚而入,最终出奇制胜。


    计策应用

    贺若弼巧计渡江

        唐太宗曾亲征辽东属实,但薛仁贵“瞒天过海”的故事则为元初话本小说《薛仁贵征辽事略》中根据传说所杜撰。尽管如此,此事也因其对计策的形象演绎和趣味性而流传至今。而说到历史上对“瞒天过海”一计的真实应用,为首者当属隋朝大将贺若弼。

        贺若弼以勇闻名,却不乏巧智。公元589年,隋朝发动了对陈国的战争———当时隋朝离统一天下只有一步之遥,与隋朝隔长江相望的陈国就是那最后一块硬骨头。开战之前,贺若弼的任务就是统领部队,沿长江岸边布下防线。按说布防本该隐蔽为上,但贺若弼偏偏反其道行之。每次他调遣军队,都强令必须大列阵势,摇旗擂鼓,遍支营帐,声势张扬。

        陈国在这样的阵势下害怕了,难道隋朝大军将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陈国皇帝陈叔宝虽然是昏君,却也有个却也几个忠心的臣子,他们计议着尽发国内士卒兵马,做好迎敌的准备工作。但不久,陈国就发现了“真相”,隋朝不过是军队调防而已,便把集结的军队解散了。

        隋军调防频繁,陈军习以为常。守备也渐渐松懈下来。陈军自以为得计,自此放开心思在边境逍遥,就如他们的皇帝在京城里逍遥一样。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集中水陆大军五十余万,横亘千里之遥,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八路攻陈,而贺若弼就是行军总管。这样大的规模和动作,守备松懈的陈军居然毫无察觉。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隋军乘势发动攻击,猝不及防的陈军一溃千里。


    心得

          贺若弼的计策很妙,真真假假之间,便让陈军放松了警惕。利用敌方的思维惯性,是瞒天过海一计的精髓所在。事同此理,凡事若能破除思维惯性,展开联想,是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打开生活的新局面,赢得更精彩的人生?


    来源:漫画《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十六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tkn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