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宗教信仰与文化差异
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尝试去解读宗教的教义与原则,会受到的抨击可想而知,若非当事人,无法体会那种水深火热的生活。
这部影片给予了我们最好的阐释,也令我们不由深思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
文化的差异,兴许是地域差距的原因,如中西差异、南北差异,着眼于影片即为巴基斯坦与挪威的差异。
时代的不同也是一大因素,不同年代的观念教育大不相同,生长环境、传统礼教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因素。
理解与尊重显得尤为重要,个人认为这是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品行。
2、故事发展与人性挣扎
认清了大局观,再来读懂这部电影。
故事围绕一个巴基斯坦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展开,其父母都是恪守传统,信仰根深蒂固的信徒。而移居挪威是父亲希望女儿尼莎过上更优越生活的抉择,是他从底层打拼多年的成果。
从小在北欧成长的尼莎自然拥有更自由的文化观念,她渴望突破的思想一直被压抑,她向往的衣着、欢乐的方式都显得与这个“传统”的大家庭格格不入。
尼莎家庭与学校的圈子在片中有着鲜明的对比,仿佛是双重的生活,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宛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3、束缚自由与亲情冷漠
伊斯兰教对女性的保守极其“重视”。
当尼莎与其白人男友的暧昧关系被父亲发现后,讽刺的是,他关注的只是别人的看法,担心别人的闲言碎语,而觉得女儿的做法理所应当是错误的。
为了“纠正”女儿的错误,他自作主张将尼莎送往巴基斯坦的亲戚家接受教育,伊斯兰教女性地位低下,尼莎的母亲纵有不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
人心若向往自由,再大的监狱也无法将其束缚。
巴基斯坦封闭的环境与传统礼数的教育也没有粉碎尼莎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只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落。
4、绝境之恋与心如死灰
当尼莎在绝望中再次收获爱情时,这段地下之恋已经注定了被曝光的命运,也将所有的情节推向了高潮。
她的亲戚又将尼莎推给了自己的父亲,而她的父亲还是执迷不悟,甚至不肯认这个女儿。
当尼莎彻底放弃挣扎,完全被“支配”的时候,这也是全片最有力的表达,最黑暗的时刻,尼莎完全成为了一具听话的“行尸走肉”。
在学校不敢和任何人有过多的交际,在家听从父母的安排,对想帮助自己的人说拒绝,因为她“害怕”承担后果。
真正的囚禁是囚住一个人的心,渴求自由的灵魂,伊斯兰文化的糟粕一面凸显得如此绝情。
5、血浓于水与自由之心
父亲为尼莎寻了一门亲事,或许是为了让这个家重拾“颜面”,或许是为了摆脱自己的亲生女儿。
而尼莎终于选择了自由,在亲情与自由面前,她选择了后者。
影片的结局是父亲与尼莎最后的对视,父亲没有阻止尼莎的逃跑,或许他心低的良知终于开始苏醒,也让观众陷入了沉思。
6、人言可畏与社会压迫
人言,确实是可怕的,足以摧毁一个家庭。
影片中最该谴责的是尼莎的父亲,但是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养育女儿,或许他受制于自己,只是浑然不知。
他也没有选择,一个人的信仰很难被改变,但也不是并不可能。
如同影片结束前,我相信父亲的心底深处的某一点受到了触动。
7、我的人生只由我支配
究其原因,宗教在某些方面禁锢了人的思维,禁锢了其主观判断的能力,才会导致影片中的悲剧。
人言与传统观念支配了父亲的所作所为,而家庭支配了尼莎的自由,影片是现实最真实的写照,个人对自由的追寻并不少见,可怕的是影片中社会的无动于衷。
当我们丰衣足食、思想自由的同时,殊不知,我们的同龄人甚至比我们小的生命,都在经受苦难,而鲜有人替他们发声。
决定自己的人生是我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蔚蓝深影”,有经典,有冷门,有高分,有热门,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