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的人。”
我有一段时间时常惊讶和不解,为何我有那么多学习的愿望,身边人似乎觉得生活没有什么可探寻的,日子就是这个样子。为何我总是觉得想要了解更多一些,想要改变更多一些,想要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脑海里时常思考的问题,为何很少有人感兴趣,有共鸣。从一开始兴致勃勃地向外探求,到慢慢开始审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是的,这样的探寻曾一度让我费解得难过,为何我是这样的。
燕听了我的疑问,说道:人和人之间差异可能就在于觉察力有没有,深不深。
当时的我好像只能用此解答。
作者这一句醒着的睡着人,我太有感触了,完全理解这个含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那个醒着的睡着人,没有“更高一层意识”来看待自己的言行与念头,就如作者所言“理智脑”、心智。
做的决定都是凭一腔热血,被情绪支配着。被外界力量强烈影响着。
直到37岁那年,脑海里突然蹦出三个问题,我开始检视自己的言行与念头,开始追溯念头背后的潜意识。
突然的自问,可能也是源于之前数年的阅读积累。读到一定的数量,质量发生了变化。我开始真正走上自我探索之路。
做着短视的选择,沉溺于眼前的安逸,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构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径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段文字不就是说曾经那个盲目、迷茫的自己吗?
思考多了,渐渐明白我为何成为这样的自己,那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今年新的感悟,就是我们实际上被各种事件训练着,本以为是我们主动做了一项选择,其实,重复的事件本身也在塑造着我们。
作者说,所谓心智通俗的说,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与选择。
做的判断和选择又雕塑着我们。
所以,判断力、决策力严重影响人的成长。
那么,什么影响判断力和决策力呢?
认知!
人和人的差异就在于认知水平的差异。
我们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使满足的天性上能趋易避难,急于求成。大多数的思考其实都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井底之蛙,要不沾沾自喜,要不就自怨自艾。必须要开拓视野,“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书中强调: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立足长远,走出舒适区,克制自己,延时满足,保持耐心,坚持做短期,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抵制诱惑,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
克服天性,反人性,有许多大咖都是这样说。人天生就是趋乐避苦,及时享乐,我们要反着做,就需要有更高一层的意识审视每一个决策的背后的潜意识。
反思,复盘,就是提升觉察力最好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