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一条最普遍的故事主线是:在家—离家—回家。而“在家”与“离家”往往成为故事典型的主题结构。
为什么故事要让主人公离家,一般有几种情况,要么家里失去了生活与安全的保障,像丑小鸭一样,必须得离家,才可能获得生存;要么家里很安全,但不快乐,像多萝西生活的堪萨斯一样,只有一个颜色,为了寻找快乐,她离开了家;要么像小王子一样,与玫瑰花闹了别扭,一气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离家”容易,但是“回家”呢?丑小鸭,没有选择回家,因为她找到了新的家;多萝西,选择了回家,因为她听到了亲人的召唤;小王子,也选择了回到原来的家,因为他认识到了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与爱,必须回家。
“离家”—“回家”,看似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 但在这种结构里却隐藏着成人对于儿童的一种认识观: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已知经验,但要成长,就必须积累更多知识和经验,而这样的积累,始终待在一尘不变的家里是不会完成的,所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必须要离家出走,只有在不断地经历与遭遇中,主人公才能重新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自我,像丑小鸭、多萝西、小王子一样长大,从而带着新的认识与观念重新回家。但这个“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发生了改变,成为了一个“新家”。所以说,儿童文学中“在家”—“离家”—“回家”的结构实际是“在家”—“离家”—“回到新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