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让我推荐几本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书,这类书我确实见到过,但我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小孩子的专注力是与生俱来的,家长不打扰就算培养了。询问之下,原来是朋友的孩子在幼儿园不专心听讲,对老师的提问不能积极回答,对老师的指令也不主动执行,总感觉心不在焉。这回我听明白了,孩子不是不专注,而是不听话。
听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就是服从,就是我给你订的行动纲领。这钟对顺从的需要从老一辈的育儿口头禅上也可见一斑。表扬孩子时:“宝宝今天真听话!”训斥孩子时:“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威胁孩子时:“你再不听话,我就......”有的家庭甚至直接给孩子起名“乖乖”来表达这种愿望。
但是,这种对顺从的看重从来不是从孩子的利益出发。如果一个人是顺从于父母长大,成年后他势必要再找一个顺从的对象才能踏实,这叫做依赖型人格。无论他顺从的是领导还是伴侣,谁能保证那个人不把他带沟里去,想想都害怕。
武志红在《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一书中说:“所谓乖巧,常是一种懒惰的逻辑。养育一个孩子太辛苦了,所以很多父母就希望孩子乖巧一些,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省心很多。然而,心中充盈着爱与被爱的体验的孩子,是不会太乖巧的。相反,他们会醒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给父母惹麻烦。同时,他们也会努力地去表达自己的爱,而不会轻易退缩。”
事实上,一个孩子是否被要求“听话”关系到他的人格建设和生命质量。这就是精神分析大师温尼克特的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理论。
一个人的自我若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即真实自我,一个人的自我若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而构建即虚假自我。有真实自我的人,他的身体服务于他的“真实自我”;有虚假自我的人,他的身心分离,他的身体服务于别人的“自我”。最重要的是,只有真实自我才有创造性和真实感,虚假自我导致不真实的感受和无用感。温尼克特认为:“顺从总是与假我结伴而行,顺从与绝望而不是希望相连。”顺从会带来即刻的报偿,成人太容易将顺从错认为是成长。因此,“听话”对我们的孩子不但没有好处,还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
老师固然希望孩子是积极反应的和充分合作的,这对工作量巨大的幼儿园老师来说无疑是高效省力的;家长自然是希望孩子听话、懂事、有礼貌的,这样不仅省心,更能满足成人的虚荣心。但是小朋友是否愿意日复一日的体谅老师,或往家长脸上贴金?教育中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孩子却不这么认为。此时,成人未必总是正确的一方。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梅尔莱文曾做过一个试验,在一间教室的长桌上摆上各种新奇玩具,受试儿童分为两组,一组为正常儿童,另一组是因脑损伤导致智力缺陷的儿童。两组儿童分别被带进教室。其中一组儿童始终有说有笑,兴致盎然,看到玩具马上拿在手里把玩,还不断的模摸这个看看那个,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另一组儿童沉默而犹疑着走进教室,谨慎羞怯的观察环境,他们远远的看着桌上的玩具,始终不去碰触。
与我们大多数人的判断相反,没有玩儿玩具的那组儿童是正常儿童。
莱文教授对此的阐释是:“对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深刻的和审慎的方式去行动实际上是正常的。这体现为一种内在的纪律性的标志,表现为一种有条不紊的精神行为。当一个人缺乏这种内在的纪律性时,这个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将会受另外一个人的意志所支配,或者成为被外界影响的牺牲品。当这样的状况发生时,一个人的人格将被分裂。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幼儿身上时,幼儿将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但是反观我们如今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在希望我们的孩子表现得像缺陷儿童,仿佛他们是表演活力和喜悦的演员,有义务让成人看见他们高兴。如果孩子表现得稍微谨慎或内向,就自叹不如别人,甚至担心有什么心理问题。这真是可笑至极。
因此,为人父母者要时刻警惕,时刻自省,你的每一次要求,每一次期望,到底是为了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