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塔山简书”开篇之后,写作依然脑瓜儿灵动,只要随意确定一个题材,文字就会如山泉一样涌流而出。这番简短开场白并非自我炫耀,而是想说明写作不应成为负担,还有预防老年痴呆功效。每天都让大脑活动活动,也不失为积极主动的康养。
上午在家干活,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如何才叫理想生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时候,对于理想生活还没有想象的意识,尤其是扎根大巴山区当知青那几年,每天能吃上粗粮、细粮混搭的三顿饭,不让自己肚子老饿着,就谢天谢地的了。至于能不能每天炒菜时多放几滴油、每月能不能买回一斤半斤肉解解馋,那就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奢望了。还有就是能不能“鲤鱼”跳出“农门”,或许能读上书、或许能找到合适的单位,那都是想都不敢去想、偶尔想了也感觉妄想的事。现在回想十八岁、十九岁、二十岁的当时,能算是有理想生活追求的人吗?即便是有那也绝对与活命有关。啥时候才有了对理想生活追求的呀?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跨世纪以后的年代,那时国家已经逐步摆脱了贫困,那时普通人家也能吃上肉、蛋,还有许许多多好吃的食物;住房也由人均几平米,逐渐转换到十多平米、二十、三十平米,甚至后来的六十、七十平米。这个时期生存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如何过上更舒服的日子才是内心追求。可啥是更舒服的日子呀?买新房更换好看家具、家电,买私家车得空到处走走,到饭店随意点餐宴请……如此这般、如此等等。好似带给人舒服了,又好似这种舒服还是不能尽如人意。这人究竟是怎么啦?是不是有点得陇望蜀、有点人心不足蛇吞象了呀?
再后来就来到了东北澳,貌似现代化国家,享有发达国家声望,可十余年时间住下来,几乎颠覆了过往关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啥才叫现代化、啥才叫美好生活、啥才叫快乐无忧呀?我的理解是无需显摆的方便、没有攀比的尊重、拥有基本需求的富足、融入大自然的惬意、尽享天伦之乐的快慰。那些个有着人间烟火味道的理想生活,不是用来让人眼馋的,也不是拿来享用自己又承受不了的,而是寻寻常常、普普通通、实实在在、快快乐乐的真实存在。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布里斯班河畔随拍)
网友评论